建设一流本科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工科】激发创新实践能力,电子科大为新生举办“新工科”作品展
文:王晓刚 刘洋 张玥 图:新闻中心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22-11-30 13511

编者按:11月29日,封面新闻、教育导报网纷纷关注电子科大为新生举办的“新工科”作品展,报道了我校坚持“以展促建”、推动新工科建设的做法。全文如下:

555.jpg

封面新闻

888.jpg

教育导报网

空地协同的“探求者”多功能无人机,仿生“展翅飞翔扑翼机”,“整容脸识别软件” ,智能筛选变质水果……这些脑洞大开的“DIY” 趣味设计作品都来自电子科技大学大一新生。

日前,电子科技大学“新生新工程教育计划”之“一年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项目优秀作品展”在清水河校区举行。来自15个学院的160名大一新生展出了46个课外实践创新作品,为前来参观的师生献上了一场“创新盛宴”。校长曾勇、副校长孔令讲以及各学院的专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同学们的展出。

“探求者”多功能无人机,带上“眼镜”可以同步看到无人机拍摄到的画面

创新设计 脑洞大开

“飞起来了,飞起来了!”在航空航天学院的展位,一只“大鸟”扇动翅膀腾空而起。这就是由航空航天学院吕健、任珂卫、格拉斯哥学院贾宜鸣、机电学院李怡萱共同完成的“展翅飞翔扑翼机”。

“尺寸小、重量轻、隐蔽性好的仿生飞行器在环境侦察、灾情勘测等多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吕健表示,“通过这次项目尝试,我们初步研究了扑翼飞行的机理,希望有一天能做出像真正的小鸟一样轻盈灵活的飞行器。”

在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的展位,2021级本科生武子杰和队友们制作的“整容脸识别软件”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点击拍照、上传图片,只需要动动手指,程序就会自动检测人脸特征、推算人脸信息、识别是否整容,几秒就出结果。

“我们搜集了一定量的整容人脸图片,利用‘深度学习’训练出了一个模型。”武子杰说,“‘深度学习’是实现人工智能的重要途径,我们把它和整容结合,既使我们保持对社会热点的敏感,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把握。”

每件作品都展现了同学们的奇思妙想:来自英才学院的“水果金睛”,活学活用“卷积神经网络”,可以智能筛选变质水果;来自信通学院的三辆“智能小车”各怀绝技,可以用不同方式自动驾驶完成多种挑战;来自计算机学院的“共享冰冰”和“永冻机APP”,可以让冰箱也可以实现共享。

现场还展出了两件由公共管理学院大一新生完成的作品。研究报告“整体‘智’理,协同发展——后疫情时代丹棱县‘慧眼’工程助力乡村振兴”为大数据赋能乡村振兴探寻可行性途径;研究报告“‘垃非’展智慧治理蓝图,南湖扬乡村振兴新帆”聚焦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的垃圾治理模式,研究总结乡村数字治理的现状与未来。

学生正在展示“展翅飞翔扑翼机”

专家现场出题 跨学科视角提供新思路

“做这个作品用到了哪些知识?”“能不能通俗地讲一下这个作品的基本原理?”“这个智能车的行走路线是你事先输入的,还是它实时探测的?”……在展览现场,曾勇校长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难题”,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活学活用,是否真正得到了锻炼、有了收获。

“石油开采、石油泄漏、含油污水的处理都会面临油水混合物的分离问题,我们做的这种材料成本低、效率高,简单可靠,还能抗污渍。”在材料与能源学院展位,2021级马玮同学介绍了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研发的“高效油水分离水凝胶修饰材料”。

“大家可能疑惑,水和油本身就是分开的,为什么要用你们的材料?”曾勇故意提问“刁难”。马玮同学首先解释了自然界中水和油广泛存在着“乳化态”,然后解释了材料的“吸水”原理。听完讲解,曾勇建议同学们“要提升表达能力,用最直观的方式让别人了解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副校长孔令讲,教务处负责人和各学院的专家、教授、课程指导老师也来到现场观看并与学生交流。在光电学院展位,孔令讲认真聆听2021级本科生刘佳昊讲解“智能皮肤”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健康监测方面的应用价值,并启发同学们“结合临床需求”,“努力往小型化、便携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在机电学院展位,2021级张钟同学穿戴上“外骨骼”机械臂,展示了如何个性化地设置机械臂的动作参数,辅助胳膊进行康复训练。孔令讲启发同学们,“能不能把你们的机械臂和光电学院同学做的‘智能皮肤’结合起来,对健康数据进行进一步挖掘,为机械臂的康复训练提供大数据支撑?”

各学院的专家学者在参观时,都从跨学科的视角为同学们提供新思路、新启发。信通学院吕幼新教授、光电学院刘爽教授、空天学院李辉教授等在参观中都为学生点赞、支招,并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完善,把“作品”变成“产品”。

唤起好奇 激发潜能 

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持续深入推进高水平新工科教育,以新理念全面重构了“唤起好奇、激发潜能”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在所有工科专业全面建设了始于新生、贯通四年、逐级挑战的新工科项目式课程体系,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新工科教育成果。

这次展示,让同学们获得了独特的学习体验。信通学院2021级冯能玉同学和队友们一起制作了一辆“智能移动机器人”,可以完成智能驾驶走出3D迷宫。“从Arduino开发板、编程、3D打印到硬件调试,都是我们慢慢摸索的。”她自豪地说:“挑战性学习很艰难,但让人感觉很新奇!”

物理学院2021级王俊硕同学与队友制作了“摩尔条纹的动画演示”,设计出了闪烁的三色灯动画和三色光栅图案动画以及机械装置。他说:“这个装置主要运用光的干涉原理,大一上物理课时我学过这部分知识,但当时也没太搞懂,直到这次我们一起动手,才理解了这个基本原理!”

据了解,本次展出的46个作品中,有22个是由跨学院学生团队完成的。有的是“理工交叉”,如“信通+光电”“生命+计算机”“电子+英才”“空天+机电+格拉斯哥”;也有的是“文理交叉”,如“物理+经管+英才”“公管+生命”“公管+数学+信通”。荣获本次展览“最佳作品奖”的“‘探求者’多功能无人机”是由来自格拉斯哥学院和物理学院的四位同学共同完成的。

“跨界合作,我们的知识结构互补,把各自的长处发挥了出来!”格拉斯哥学院2021级王恒鑫同学说,“这次挑战项目让我们团队经受了一次锤炼,合作更加默契!”

“‘新工科’的魅力就是要让学生感兴趣、动手做、放手玩!”项目指导老师、数学科学学院覃思义教授表示:“从大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创新非常重要,这是同学们探索未知的持久动力!”

教务处处长黄廷祝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入推进高水平新工科教育,进一步促进新工科教育文化和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文化的形成,让新工科教育的理念更加深入广大师生心中,不断推动新工科教育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


封面新闻:《整容脸识别软件 智能筛选变质水果……大学生创新设计脑洞大开

教育导报网 :《激发创新实践能力,电子科大为新生举办“新工科”作品展》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