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学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计算机学院鲁力教授团队在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顶级会议ASPLOS发表论文
文:张翀 图:张翀 来源:计算机学院 时间:2023-02-08 8546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鲁力教授团队撰写的论文“LEGO: Empowering Chip-level functionality plug-and-play for next-generation IoT devices”被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顶级会议ASPLOS(Conference on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Operating Systems)接收。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张翀为第一作者,导师鲁力教授为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朱弘恣教授为共同通信作者。这是我校首次在该顶级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通用无处理器终端架构,为鲁力教授团队多年潜心钻研所做出原创性成果,是我校在物联网领域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上取得的重大研究进展。

新闻图.png


  通用化与架构低冗余不仅是计算系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更是作为一种约束使得物联网弱终端这类小型计算设备在成本、功耗上的优化空间受限,不利于物联网应用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该问题,鲁力团队提出一种通用且低冗余的终端架构,将终端上对功能外设(传感器件、存储器件等)的访问与控制转移至网关统一处理,构建“边端一体化”的通用控制体系。同时,将终端简化为网关的“无线外设”,仅保留优化的通信机制,通过极简的电路实现对板载外设的信号交互。为支撑该架构的实现,论文提出“统一外设描述语言”,在网关侧实现对终端外设操作的直接逻辑表达;提出“通用信号转换电路”,将网关命令转化为物理总线信号,实现对目标外设的访问控制,且外设输出的各类响应(数据、控制反馈等)也经该电路转换后回传至网关,以形成控制闭环;提出“指令分级编排框架”,大幅提升网关对终端外设的远程控制效率,显著降低因计算转移而产生的通信开销。不同于现在所有的网络系统将网关和终端各自设计为独立计算机,仅通过无线同时交换计算结果。论文所提出的“无处理器终端计算架构”将网关和终端融合成一台计算机系统,可有效实现终端极简化设计和实现,实现终端“即插即用”部署,网关对终端实时控制访问,将网络系统融合为一台计算机,适用于大规模、广覆盖、极低成本部署。为最终实现物联网终端系统“极小体积、极低功耗、极低成本、适用极高性能”展现了技术路径,也为物联网行业解决“低成本数据获取”痛点提供了有效途径。

  鲁力,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终端系统架构、无线系统安全, 近3年在如NSDI、MobiCom、ASPLOS等计算机系统结构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所研技术获4 项自然科学基金及 10 余项国家级项目支持。

  张翀,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在鲁力教授的鼓励与建议下,于2020年底着手尝试攻克制约物联网领域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经过两年探索后,张翀和课题组的同学们(李松璠、宋一杭、陈鸣桦、白彦序和孟千贺)一道,在物联网终端架构上实现了突破,研究出低冗余且高度通用的终端架构。在该架构下,用户可通过外设芯片的“即插即用”实现对终端功能的敏捷定制,并让更多非专业用户参与其中,大幅降低其部署及后期维护成本,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同时,极简的架构也有利于降低终端硬件成本,在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对终端部署规模需求庞大的场景下,具有突出优势,有望为“万物互联”的远大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ASPLOS是计算机系统领域的顶级国际会议,涉及体系结构、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等多个方向,尤其重视不同方向之间的交叉,该会议曾推动了多核处理器、虚拟化、RAID、RISC、深度学习处理器等计算机系统领域的核心创新,在学术和工业界拥有显著的影响力。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