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建院五年来,材料与能源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学院为目标,踔厉奋发、务实笃行,各项事业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
党建领航,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快速发展
学院党委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聚焦学院发展任务,做好党建工作与推动学院发展、促进学生成才、助力教师成长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发展。
五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全院师生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事决策制度,学院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召开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各90余次,将党的领导贯穿学院改革发展全过程,把好方向、共谋发展。强化理论武装,丰富学习形式,提升学习成效,党委中心组开展集中学习研讨60余次,荣获校“理论学习先进单位”,1项特色案例被党史学习教育官网、新华网、光明网等中央媒体报道,并荣获“挑战杯”红色专项四川省一等奖,1人在《人民日报》发表庆祝建党百年专题文章。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统战政策,1人当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人当选四川省人大代表,1人当选四川省政协委员,4人次荣获省级参政议政类优秀表彰。加强对群团组织的政治领导,2人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等国家级表彰。
五年来,师生政治思想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坚持师德第一标准,构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工作体系,1人荣获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1名教师家庭获四川省教科文卫体系统“最美职工家庭”,4人获得学校师德建设主题征文奖励。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立项校级建设课程8项,4人获课程思政竞赛奖励,1人在全国性教学会议上做课程思政报告,发表课程思政相关教研论文2篇。党建带动群团建设,院团委获学校“红旗分团委”,院学生会获学校“十佳学生会”。
五年来,战斗堡垒更加坚强有力。深化“党建+”融合理念,深入开展师生党支部共建,完善党建与事业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实施党建工作“月报”制,创建“材料先锋”“头脑风暴”“支部分享会”等党建品牌,多项党建工作案例获学校表彰。深入开展“对标争先”创建和“双带头人”培育,1个支部获评“样板支部”,1个支部入选“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支部书记入选教育部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训示范班,3个党支部获评学校“先进党支部”,8个研究生党支部获学校“先进党支部”创建表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3人获评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人获评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获评学校“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人获评学校“优秀组织员”。持续做好“我为师生办实事”,学院党委开展主题党日活动50余场,落实实事60余件。学院形成团结和谐、争先向上的良好氛围,协力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发展迈向新征程
学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打造特色鲜明、初具国际影响力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特色学科。
五年来,倾力打造学科发展平台。学院积极推进材料分析测试共享平台筹建工作,全面提升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及科研创新能力,支撑学科长期向上发展;陆续投入建设经费2.3亿元,购置设备71台套,持续建设西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材料分析测试共享平台。
五年来,学科影响力逐渐提升。坚持以评促建,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取得显著进步,形成了学科发展的良性态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博士/硕士学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术硕士学位及“材料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学位点评估。新增“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学位点、“材料与化工”工程硕士学位点。ESI排名快速提升,材料科学从4.26‰提升至前1‰,成为我校第三个进入前1‰的学科;化学由9.12‰提升至1.858‰,支撑物理学由9.12‰提升至3.733‰。
引育并举,加快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
学院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精准引才引智计划,持续开展青年教师成长托举计划,稳妥推进教师评价综合改革,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年来,不断完善教师成长保障支撑体系。学院统筹各方面资源,充分调动教师成长积极性,坚持普惠性与精准性相结合,建立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阶梯成长的帮助支持体系。学院成立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青年教师发展指导委员会、青年教师联谊会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保障;聘任覆盖学术顶尖人才、行业资深专家提供发展战略咨询,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学院制订支持政策,鼓励教师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提升学术影响力;开展素质拓展联谊、基金帮扶计划、成长分析指导、产学研融合发展、学术面对面等系列活动,帮助明晰发展方向、突破困境、优势发展。教师年度申报各类人才计划人数由建院时的6人提升到23人(占比24%)。青年教师参与重大重点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教学奖励等优秀成果不断增加,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五年来,不断扩大教师规模优化师资结构。学院坚持全球化视野,引进骨干师资47人,教师规模由66人增长至96人。领军人才实现突破,新增领军人才4人,青年人才实现倍增,新增青年人才10人,杰出人才数量由8人增加至18人,杰出人才占比由12%提升至27%。学院正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0.6%,副高级职称占比50%。学院人才引领驱动成效显著,人才(团队)在立项重大重点项目、立项自然基金、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等方面的贡献率均超过70%。
厚积薄发,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
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材料学院特色的“三全育人”格局,厚积薄发,步步为营,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
五年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建设质量。学院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第二党支部获评学校“先进党支部”称号,研究生党支部多次荣获学校“先进党支部”创建表彰。学院连续五年培养“成电杰出学生”;连续两年获评“成电杰出班级”。
五年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院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全程参与校“互联网+”精英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应用化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进“材料新工科—成电方案”建设,构建化学、材料、能源交叉融合的新工程教育培养体系。
学院建设各类校级研究型课程48门,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立项省部级教改项目6项,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认定校级标杆课程2门,出版教材1部,发表教研论文13篇。1位教师获“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称号;3人获“五粮液奖教金”、1人获“本科教学优秀奖”、1人获“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获“研究生教学优秀奖”、4人获“学术新人奖”、6人获校级教学竞赛奖;1人当选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五年来,不断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院深入开展“启蒙导师2.0”计划,全面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学院不断加强本科实验/实践平台建设,构建“化学合成-材料制备-表征-元器件测试”系统化实验教学体系;实施高水平“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计划,构建逐级递进、贯通四年的创新性、挑战性人才培养体系。五年来,学生荣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获“挑战杯”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1个团队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奖”荣誉称号(全国仅10个)。近五年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132篇(其中SCI论文120篇)。2022年优秀博士毕业生比例87%,位列学校前茅,1名学生获得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水平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优秀奖。
五年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学院负责省份招生名次首次进入千名以内。学院定期举办夏令营等研究生招生活动,研究生生源质量逐年提升;接收免试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2022年接收人数是2018年的4.2倍。
学院组建校友会,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五年来,学院累计获得亿纬锂能、远东控股集团、珠海元盛等企业捐赠2228万元,打造《智能锂离子电池单体设计与实现(亿纬锂能-电子科大系列课程)》等校企课程3门,新增电子科技大学-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基地,学院荣获学校“2022年度校友工作先进单位”。
凝练特色,持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学院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四个面向”发展需求和学校、学院“双一流”建设目标,凝练特色、开拓创新,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培育出一批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力支撑材料、化学学科发展,为学院未来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五年来,特色凝练初见成效。学院不断探索在国防科研、医工结合方面的特色研究,逐步融合发展形成先进能源材料与器件、先进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柔性电子与印制电路、材料基因工程、化工材料与电子化学品等五个主要研究方向。
五年来,基础研究能力稳步提升。学院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鼓励开展原创性研究,学院教师在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atalysi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Science Advances等国内外材料、化学等领域主流期刊发表刊物论文1000余篇。学院江彬彬教授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学院夏川教授在《Nature Catalysis》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科研论文,并入选“国内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五年来,科研项目承接能力显著提升。学院教师积极承担各类研究项目,立项纵向项目236项,新签横向项目311项。五年来,学院共立项重点项目1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防类项目11项,横向重点项目1项。学院重点类项目从2018年的1项,发展至2022年的9项,项目来源更多元,承接能力显著提升。学院年到校科研经费由3080万元提升至11150万元;年人均经费从50万/人提升至123万/人,学院年到校科研经费步入亿元发展阶段。科研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五年来学院签订专利转让合同16项,共完成70项专利转化,总金额2507万元。其中,吴孟强教授团队10项发明专利权集中转让,1503万元的转让费创成果转化单笔到校经费历史最高纪录。
广拓资源,开创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局面
五年来,倾力打造一流国际交流平台。学院与剑桥大学联手打造暑期材料化学科研项目并成功派出首批学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订联合培养项目协议并成功输送4批学生。学院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1项并成功派出3批次学生。学院与世界一流高校加强学术交流,广结学术界新朋友,创建新的国际合作契机;全力打造“X-talk”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邀请世界百强大学知名教授、研究员开展系列线上讲座,促进学院与世界名校之间的学术交融,目前已成功举办14期,受众达到3万余人。
编辑:李文云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