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四五”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奋进“十四五”】欧阳彬:“三见三题三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文:欧阳彬 图:逆光摄影 来源:新闻中心 校工会 时间:2023-04-14 22932

  编者按:4月8日,学校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和闭幕会。6位教职工代表结合自身经历,介绍了立足岗位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全职回国开展科学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坚持以党建引领工会建设的经验和思考。以下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欧阳彬教授的交流发言。

2大会发言-4欧阳彬-3459.jpg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好:

  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向大家汇报分享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点心得体会。我的经验总结概括为“三见三题三课”。

  首先是“三见”,“见思想,见世界,见自己”,这是我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具体指向与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这一总目标在每门思政课都要有具体内涵。我所教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细化体现为“见思想,见世界,见自己” 。

  这里的“见”,不仅仅是看见,更重要的是一种“呈现”“领会”“掌握”“运用”“内化”。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与学,学生能够见思想,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壮丽日出所具有的思想魅力,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本质内涵。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见世界,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三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见自己,学生能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能以自身专业技能素养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因此,课程的“三见”目标就是基于“立德树人”,结合课程特色,助力于我校培养泛信息时代具有思想感受力、理论思维力、历史洞察力、现实批判力的创新引领性科技人才。

  其次是“三题”,“问题导入-专题研讨-课题巩固”,这是我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基本思路。如何呈现、领会思想政治理论?通过问题、专题、课题。思想政治理论首先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是我们思政课教学的起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伟大而创新的思想,必定来自时代与现实中所存在、值得思考与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没有问题意识,思政课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问题出发,围绕问题的来源、背景、脉络、性质、内容、观点、思路、解决方式展开教学。我们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八个大问题展开,即1.为什么是马克思?2.何谓世界本源?3.事物如何存在?4.我们怎么知道?5.我们可以做什么?6.什么是资本主义?7.资本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8.新世界如何可能?每个大问题下还有中问题和小问题,以此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每个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问题背景。

  按照问题导向、问题性质、问题线索重组教材内容,展开专题研讨,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进行创造性转化,明确每个专题的教学目标、学时安排、主要内容等,形成相对独立的专题教案、讲义和课件资源:1.唯物论2.辩证法3.认识论4.历史观5.劳动价值论6.剩余价值论7.资本主义发展论8.社会主义发展论。同时所有专题把握“一个主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突出“一个重点”——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贯穿“一条主线”——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实现专题与专题之间的有机联系,形神兼备统一。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领会与掌握需要在各种类型的“理论课题”与“实践课题”的参与中检验与巩固。在课堂上,我们围绕“我与马克思”“成电与马克思”“时代与马克思”“中国与马克思”“世界与马克思”等关键词,让学生研读分享经典著作,讲解理论观点,分析社会问题,讨论时事热点,或者让学生以微视频、微电影、小品、情景剧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展现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人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概念与思想等等。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在校园、社区中进行一些实地调研访谈,增强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

  最后是“三课”,“课堂主阵地+慕课好帮手+金课高质量”,这是我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要抓手。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设计了一个从问题激发、复习旧课、讲解新课、经典阅读、前沿引介、课堂展演、课后实践的链式教学过程,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实现现实教学环境全程化覆盖。

  在线上课程环境方面:通过“自建慕课+学习通+云班级,以多元化的资源、模块化的内容、可视化的难点、案例化的理论实现虚拟教学环境全息化辐射。我们根据学校特点与学生需求,自建“原理”慕课,在问题讨论、案例分析、视频展播、期末测评中增加了许多体现与反映现代信息、通信科技发展的素材。利用学习通的强大智慧教学功能,让更多学生能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云班级非常有助于思政课的大班教学的管理,主讲教师线上通知、上传资源、批改作业,助教推送公告、汇总学生问题、整理主讲老师答疑、统计平时成绩。

  无论是线下课堂还是线上慕课,我们始终坚持“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在线下课堂教学,通过问题引导、重难点解析、经典研读、案例分析、视频分享、学术前沿、课堂展演、课后实践,建设线下金课。在线上慕课教学,通过预习内容、预思问题、视频学习、论坛交流、小组讨论、上传作品、阶段测评、期末测评、课堂弹幕、发言互动,建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努力提升马原课程的理论目标、理论内容、理论思维、理论能力的高阶性,突出马原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场景、教学渠道、教学风格的创新性,增强马原课程的问题意识、专题教学、课题研讨、实践方式的挑战度。

  最后,谈一点下一步规划与展望。2022年,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一字之别,体现了上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格局再拓展,关键在于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目前“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还局限在“思政小课堂”,如何打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等界限,在内容资源、教研教法、师资平台、实践形式等各个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思政课”模式,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谢谢大家! 

 


编辑: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