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外国语学院举行“理解当代中国,融入大学外语教育”课程思政研讨会
文:陈龙 来源:外国语学院 时间:2023-05-22 23637

  4月20日,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部举行了“理解当代中国,融入大学外语教育”的课程思政育人研讨会,会议由大外主任刘淑珍老师主持,胡杰辉院长、俞博副院长、大外首席教授,以及三十多位任课老师参加此次研讨会。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IMG_8076.JPG

  刘淑珍老师首先回顾了前几期大外课程思政研讨的成果,表示要重点充分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助力育人工作。大学外语授课教师积极响应,十多门课程先后做了系列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案例分享,并撰写提交课程思政案例参与评比和相互研究学习。为了全面推进思政育人,把理解当代中国融入外语课堂,去年年底,外国语学院积极行动,为老师们购买了“理解当代中国”系列外文教材,同时号召老师们关注国内外语教育高端论坛和权威资讯,把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方向,积极谋划好自己所讲授的课程。春季学期,大学外语有通识和专用模块多门课程并行,计划部分课程率先探索和尝试,再将成功案例分享给其他课程组教师们,以点带面让课程思政与理解当代中国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三进”。

IMG_8074.JPG

  唐懿梅、徐林林、吴菲三位老师分享了各自课程组在融入理解当代中国的教学内容中所作的探索和尝试。唐懿梅老师代表公共演讲实践与挑战课程组做了教学实践分享。她介绍了课程组老师们如何利用《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教程》,带领学生利用演讲形式,讲述中国故事。课程组的老师和学生们一起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文本和关于中国成就的演讲稿,分析演讲技巧、内容组织,布置符合当代中国现实的演讲题目,促进学生思考和提高语言表达。比如什么是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与自己的梦想?年轻一代身负的重任?人类发展与生态文明如何和谐共生?我们在帮扶中有怎样的作为?公共演讲实践与挑战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批判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击中现实命题,相信该课程的学生们一定受益良多。

  徐林林老师以“理解当代中国走进写作课程”为题,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她本学期担任大一学生的《英语写作进阶》这门课程。开课以来,她认真探索从方法和内容上改进这门课程,方法上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通用写作能力,内容上积极探索如何利用《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把理解当代中国的内容融入课程。她提出的总体思路是“三融入+一回路”。三融入,指教材融入、教学融入、评价融入;一回路,指从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模块、教学流程和评价反思四个维度展开,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完整回路。她还分享了一个教学设计案例——讲民主中国。她从思政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展开,展示了课前项目导入、课中项目实施和课后能力检测全过程。在此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思考何为民主的标准?美国式民主是民主的唯一标准吗? 什么是中国民主?最后要求学生针对美国人质疑中国民主的帖子,写一个回帖,阐明中国民主。整个设计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既有充分的输入,又有现实意义的产出。期待徐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实践中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吴菲老师本学期讲授《英语口语进阶》课程,她选取了自己的一个教学案例作分享。在这个案例中,她从语言能力目标和文化目标入手,让学生通过描述一件象征中西方文化特征的典型物品,如西式婚纱与中国旗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最终落实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学过程既有语言描述任务,又有文化差异分析,最后巧妙插进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比利时期间发表的关于中国人喝茶与比利时人喝酒对比的精彩演讲片段,引导学生们了解文化差异,提倡文明互鉴,增强他们对文化的鉴赏、表达和传播的能力。

IMG_5979.JPG

  听完三位老师的精彩分享,与会老师们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大家一致表示,理解当代中国,教会学生如何用外语讲好当代中国故事是外语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仅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更好地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编辑:助理编辑  / 审核:李果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