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9月15日,“专业写作基础”大课程组开展了第二场集体备课研讨会,总结分享了开课以来的教学情况和教学经验。课程组近20名教师参加了备课会,“专业写作基础”课程项目副主任万中全主持会议。会议由“专业写作基础”大课程组主办、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
课程项目主任武刚总结了开课的总体情况。他说,本学期是优质“专业写作基础”首次开课,教学团队的26名教师共开出30个班,覆盖全校920名理工科学生,他对老师们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共同建设高质量“专业写作基础”课程表示衷心感谢。
武刚以本学期承担的教学班为例,分享了“主题式”写作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堂实践经验。他结合本学期选课学生的专业特点,设定了“人工智能大模型”选题范围,接着组织同学们完成了分组自选应用细分领域作为选题的副标题,从第一次课发布论题征集到第二次课研讨选题,再到第三次课研讨提纲,组织学生开展了组内研讨与组间辩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写作与团队协作能力的目标。他说,“主题式”写作教学法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提前调研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前置课程,结合教师自身学科领域,选择特定通识主题和阅读文本开展教学,引导跨学科、跨学院的同学在同一主题课堂中开展有深度的研究。
课程项目副主任苏元章分享了提升学生参与度的做法和经验。他说,课程教学大纲赋予老师们很大的灵活度,就是希望给学生们创造更多主动学习与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老师们可通过遴选优秀范文和有问题文本的方式,引导学生比对研读、独立思考,理清写作逻辑,掌握写作规范。此外,还可以通过小组研读、朋辈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课程开设的意义和价值。
与会教师围绕“如何构建注重过程和能力的考评模式”“如何设计好教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学期承担机电学院教学任务的何俐萍老师分享了她对课程教学设计及考核方式的观点,“写出一篇好文章”固然是写作能力的目标,“学写作”才是课程教学的目的,而学生以分组协作完成综述研究论文的过程,更能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写作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承担计算机(网安)学院教学任务的叶茂老师分享了指定选题与自由选题相结合的考评模式设计思路。关于平时作业的考核方式,苏元章和万中全两位老师认为应该根据多次作业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学生在写作课中的“增长值”,同时结合组内互评与组间互评,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同。
通过此次研讨与交流,课程团队的授课教师已对课程通识教育的定位、课程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形成了共识。多位老师指出,专业写作并不是“为了写而写”,面向包括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等未来新工科的多类专业写作需求,教学过程需要落实学生从“模仿写”到“独立写”,再到依据教师指导反复修改并提交终稿的“授人以渔”教学方法,最终帮助学生提高准确写作和表达的能力。
编辑:李文云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