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为持续推进一流本科教育与新工科建设,促进教学改革创新和教学能力提升,9月26日,学校举行本科课程教学创新专题交流会,邀请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廖勇教授、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尚剑教授、外国语学院邹涛教授、通信抗干扰全国重点实验室/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雷霞教授、格拉斯哥学院齐林意老师等五位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者作课程教学创新交流分享。各学院分管本科教学副院长、教师代表参会,教务处处长黄廷祝主持交流会。
廖勇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等方面介绍了挑战性项目课程“进阶式挑战性综合项目I/II/III”。该课程以多旋翼飞行器设计与实现为主线,聚焦若干挑战性问题开展教学,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分阶段实施,后续阶段依赖前续阶段成果,各阶段综合应用相应阶段课程知识点,逐步进阶。廖勇认为这门课程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跨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张尚剑结合生动的教学案例介绍了“物理光学”课程的建设与思考。该课程基于电磁理论研究光的传播、干涉、衍射等规律,作为专业特点和学科属性非常鲜明的基础课,课程组坚持问题导向和成果导向,从问题式互动课堂、沉浸式探究授课、研究式项目设计等逐级递升开展教学设计,强化问题情境引入、虚实结合探究以及科教协同育人,帮助学生用问题情境唤起学习兴趣和专业好奇,通过科教融合培养“问题发掘”与“自主创新”能力。
邹涛从“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创新成效”等方面介绍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核心通识课程“外国经典文学著作选读”的理念与做法。邹涛指出,文学有情感、认知、示范、塑造四大功能,情是发挥文学功能的核心,而重情也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要义,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情感-情商-情怀兼具的有情之人。该课程的教学创新重点体现在强化外国文学与中国现实的深度联结、以情重构内容设计、以情贯穿教学过程和主导考核方式上。该课程在知识上强调向内求真,能力上强调感性能力,价值上强调家国情怀和文明互鉴,高度契合我校“价值塑造、启迪思想、唤起好奇、激发潜能、探索未知、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雷霞介绍了挑战性学习课程“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思路与创新举措。该课程团队针对高年级学生面向复杂系统工程、前沿科技发展和国家迫切需求时的困境进行改革。以科研为引领,以产业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升级,开展课程内容重构;基于分阶段、分难度的问题牵引策略,建设理论与实践复合式课堂教学方法;依托科研优势,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与龙头企业合作,将企业专家、实验外场请入课堂,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一线工程项目,引领学生持续开展前沿技术探索,有效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齐林意分享了中外合作办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公共基础必修课“工程英语A/B”的创新思路与实施情况。该课程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工程情境下使用英语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服务全英文工程专业课学习、塑造未来工程师国际竞争力。作为支撑学生全英文学术学习和研究的基础课,课程从国际化工科人才的真实语言需求出发,重构语言教学内容,选取与学生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工程话题,采用真实权威的行业语料,形成以工程话题牵引语言学习的模式。在教学中还原真实的工程情境,以任务和项目为牵引,借助智慧教育环境,构建了基于合作学习模式的师生学习共同体。课程还开发了以语言应用能力为导向、注重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化反馈的多元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促学作用。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老师就“课程创新理念与思路”“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改革”等进行了交流讨论。
黄廷祝指出,学校为建立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实施工程教育与一流本科教育改革一揽子计划,推动教学改革创新。他希望老师们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涵养扎实学识、潜心教书育人,不断提升教学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能力,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学校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与新工科建设升级工程,深化落实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深入修订,加快构筑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持续培养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
编辑:李果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