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清水河校区宽敞明亮的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大楼里见到董帆教授时,身着简装的他正沿着大厅步梯朝我们走来,在他身后,是楼梯处装饰一新的基础研究领域的著名公式定理,在阳光的折射下熠熠闪耀。
“这里已经成为了校园的网红打卡点。”集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青拔于一身的董帆教授微笑着与我们打招呼,对身处电子科大如此优越的工作环境开展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原来的工作环境缺师资、科研条件简陋,科研经费与现在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艰苦的外部条件与内心的执着并存,一路走来,董帆从未放弃,十年如一日,在环境、化学与信息技术交叉领域处蹁跹起舞,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努力,日夜兼程,奔赴内心所爱。
学海遨游,坚定驶向科研的灯塔
早在读高中时,少年的董帆就对化学学科十分感兴趣,高考志愿填报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化学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
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他就展露出对科研的热爱,常常在做实验时就希望“研究清楚每个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这令他感到有趣并为此着迷。每当研究清楚一个原理后,都会带来极大的成就感,“想想这些微观的原子是怎么组合的、电子是如何迁移的,我都会觉得十分有趣,正是本科阶段的学习,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科研的种子。”
凭借本科阶段四年如一日的刻苦勤奋与努力付出,董帆以考研第一名的身份进入了浙江大学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环境工程专业,在浙大浓厚的科研氛围影响下,他又获得了去香港理工大学访学的资格,在那里常常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熬夜做实验、整理实验数据、交流各自的想法。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充满激情,虽然为了获取可靠数据熬了不少通宵,但根本不觉得累,因为能够释放自己的潜力去做科研,做到全身心的投入,获得关键数据的快乐至今记忆犹新。”自由的氛围与理想的科研状态,给董帆心中的那颗种子提供了养分,更令他下定决心走好攻克大气环境治理技术难题的科研之路。
结缘成电,如鱼得水的成长沃土
机缘巧合之下,博士毕业后的董帆选择进入重庆工商大学任教,在这里,凭借对科研的热爱,董帆克服了科研条件不足的现状,执着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在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和学院公共事务的同时,仍坚定地推进实验室建设和科学实验工作,从无到有,付出了很多心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并获得了一大批优秀的成果,他自己也成功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并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填补了该校在国家人才计划方面的空白。
本可以选择“躺平”的董帆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把眼光望向更高处。他深知平台对一个上下求索的科研工作者发展的重要性,就在个人发展遇到瓶颈之际,电子科技大学人才办伸来了热情的橄榄枝。
“学校对人才工作的重视,是我前所未闻的,人才办拥有一支专业化的人才工作队伍,会充分的考虑到研究方向、平台建设、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2018 年 9 月,董帆首次接触到电子科大人才办,成电突出的人才引进机制与“想人所想、急人所急”的工作态度,在令他感慨的同时,也让他暂时停下脚步,深入思考未来要走的路。
校园参观、硬件设施、配套待遇……在学校人才办的热情介绍下,很快董帆就对学校各方面情况有了直观深入的了解,学校求真务实的科研氛围、良好的科研条件、优厚的薪资待遇,以及学校对人才求贤若渴的态度都让他意识到,这正是自己孜孜以求的理想工作环境。于是,董帆果断地做出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次抉择——放弃现有的安逸环境,入职成电!
来到成电后,学校充分考虑到董帆人生地不熟的处境,迅速帮他解决了实验室、科研设备、家庭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学校并没有因为环境化学是学校非主流学科而让我坐冷板凳,不仅帮我迅速建成了研究团队,并且给我打造了一个很好的科研平台。”
现任校级研究机构-碳中和与环境能源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的董帆,对成电为他提供的良好科研环境心存感激。刚入校时,董帆其实十分担心自己会因为缺少海外背景而与学院其他老师在能力与思路上有较大差异。但事实并非如此,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十分欢迎董帆的到来,并希望他能够帮助学院其他老师尽快融入国内的科研与学术氛围,将国内外不同的学术背景进行融合。董帆悬着的心随着工作的开展落地,他自己也十分乐意与学院的老师们进行交流,探讨彼此的困惑,精进自己对科学问题的理解。与这些优秀的老师们一起共事,在无形中提升了董帆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我从学院同事的身上真的学到了很多,慢慢明白了怎样才能做出更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董帆感慨道,“得益于这些帮助和学院国际化氛围,使我能够站在国际前沿,用更加开放的眼光、开阔的思路去看问题。来成电之后,自由的氛围、稳定的节奏,这让我每天的工作都开展得很顺畅,不用内耗,感觉个人的潜力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个人的幸福感也在不断地提升。”
躬耕教坛,潜心引领学子成才路
对董帆而言,立德树人不仅贯穿在工作中,也体现在孩子的教育中。
跟随他工作的变动,他的儿女也从重庆分别转学到电子科大附幼和附小念书,经过一段时间后,董帆发现孩子们适应得很好,性格也更加乐观开朗,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后来慢慢意识到,在压抑的环境中工作,回家后不自觉传递了一些负面的情绪给孩子,影响孩子的心智;来到成电后,回家谈论的都是开心的事情,一家人的心态也都变得积极起来。
孩子们的变化让董帆意识到氛围的重要性。正因如此,董帆一直有意地使团队处于一个平等自由包容的氛围中,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可以发挥各自的专长,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质疑对方的观点,“我非常鼓励大家怀抱着坦诚态度去和彼此交流,有不会或者不如别人的地方,都勇于向同行请教。”
慢慢地,团队也就形成了乐于交流的开放氛围,每个人都尽力发挥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将个人奋斗目标及成长与环境化学事业紧密相连。延伸到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董帆会提问一些看似没用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批判性地提出问题并努力尝试解决。
无论是幽默轻松的教学方式,还是自由专注的科研氛围,这些都让董帆在学生中备受好评。他在成电培养的第一届博士毕业生王红说:“我曾经对自己很不自信也很迷茫,但董老师对科研的热爱极大的影响了我,老师给予的信任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觉得自己可能也可以做的更好,打开了我的科研大门。”王红回想起董帆老师答应她,进组后亲自带她熟悉实验室的各种仪器及研究方向,“每一次新生入学时,董老师总会兴奋地带着新生将每间实验室和每台仪器都介绍一遍,给他们讲述团队的研究方向,相信董老师的热情也会在他们的心里撒下对科研热的种子,看着这么一位对科研热情专注的老师,怎么能不燃起大家对科研的憧憬呢?”
当然,在教学与科研中也不乏失败,但董帆从不畏难,而是从困难与失败中汲取力量,推动自身与学生的成长。他的博士生陈瑞敏回想道:“作为董老师的博士生,当我开始从事光催化氮氧化物净化与资源化课题时,面临了很多挑战和困难,实验结果总是不理想。那段时间,我的心理压力很大,不敢跟董老师交流。董老师不仅没有责备我,反而主动跟我交流,一开口就是鼓励和安慰,他说:‘实验总是有成功有失败,难道失败就没有价值吗?失败的实验帮我们排除了部分错误认识,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提出新的思路,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也很重要。’这段话让我记忆犹新,也让我卸下了精神重担,鼓起勇气继续探索。”
加速发展,建设“顶天立地”的教研室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 5 到 10 年内,传统的化学材料学科与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会带来一个大的爆发期,面对这个机遇,在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显著优势的带动下,希望能主动开展环境化学+电子信息交叉融合领域的研究,并带来新的学科增长点,目前在环境催化与机器学习交叉研究取得了初步进展。” 谈及对未来的看法以及实验室的发展,董帆兴奋地表示。
在团队学生多元化的基础上,董帆打算完成环境化学与电子信息领域内人才的交叉融合,在此方向上做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的成果,成为国际范围内不可替代的实验室。基于此,董帆教授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顶天立地”的发展目标。
“顶天”,就是希望在环境化学领域基础研究上能够做出一些真正的原创性的、有影响力的顶尖成果;“立地”,就是将科研成果面向国家需求,主动与国内的龙头企业进行结合,将过去积累的成果转化为能够产生实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应用新技术,加速成果转化与落地应用。
哪怕已经在专业领域工作了十余年,现在已经是国家杰青的董帆教授仍对未来充满热情与盼望,“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两点很好结合的话,在未来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希望能够提托团队建立省部级甚至国家级平台,这样我们才能在领域内够发出更加响亮的成电声音。在这样漫长的科研实验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要保持乐于向一切优秀同行学习的开放心态,稳中有进,为环境化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尽到最大努力。”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