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1月23日,世界遗产影像学专家梅生在经管楼报告厅为成电学子带来了主题为“【天地间·人世间】人与自然的对话”的讲座。
讲座伊始,梅生讲述了他对摄影的理解。摄影是通过对光学现象的灵活运用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门类,是继语言、文字以后,记录人与自然对话的另一种形式。在梅生眼中,摄影不单是记录的工具与传达信息的方法,更是一名艺术家通过摄影技术传达对天、地、人的理解与判断的渠道。梅生指出,天指的是浩瀚无垠的宇宙,地指的是我们生活的小小寰球,而在天、地之间,生命有了其独特的状态,从最早的病毒、微生物到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再到哺乳动物最终占据统治地位,这样的演化过程,恰恰也反映了生命与天地的连结。
行走在天地间,几十年的时间,梅生走过了中国所有的省份与7个大洲的60余个国家,但最终却从儿童启蒙读物中的一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中找到灵感与摄影历程的归宿。黄山是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历史悠久,地质结构极为特殊,并符合“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的双重世界遗产特征。梅生在黄山拍摄时,特意用中国画“皴法”的技艺在图像中表达了黄山山体独特的肌理,从而切合了双遗产这一主题。
拍摄贵州梵净山时是梅生迷茫的时期,获得数项大奖的他仍然搞不清人与自然对话的具体内涵。然而,在缭绕于金顶的烟云散尽之时,山巅的寺庙显露而出,梅生的内心也豁然开朗起来。他想起了幼年时听过的一句儿童歌谣:“从前有座山”中的山存在于地球的生命长河中,“山里有座庙”中的庙则取决于人类的建造,而“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里的“故事”却仍然是这里的山、这里的庙。这一瞬间使得梅生在日后的摄影中,对人与自然的连结有了更为明晰的表达思路。
南极洲是一块完整的大陆,也是有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很多人对南极的印象局限在冰川与企鹅,但梅生在拍摄时却致力于寻找南极这块大陆的地质存在。在浩渺无垠的冰雪间,嶙嶙巨石骤然耸立,一只南极燕鸥悄然落于其上,如此物象使得梅生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体悟到了中国画的意境美;而到了冰岛,梅生被一次次火山喷发而产生的10万平方公里陆地深深震撼,也对其Iceland的英文名深感好奇。在冰与火的交织间,梅生找到了摄影的灵感,就此找到了一处间歇喷泉,远处陆地因天气寒冷凝结成的冰、近处因岩层压力喷发出的水与天空中由水蒸气凝结成的云雾次第出现,从而阐述了梅生对“水生三态”的理解。
接下来,梅生从“人世间”的角度,为大家讲解了他的相关摄影作品。梅生立足他对人“一个个走来,一个个离去”的理解,认为人类对于科学的追求促进了物质的发展,人类对于精神的追求促进了信仰的生活。作为这二者的衔接,哲学成为人类认识、解决事物的方法,因而梅生的人物作品在意象与真相、主观与客观、象征与领域之间有自己独特的哲学表达。正如梅生在进行昆曲题材拍摄的过程中,受制于“昆曲是一种感觉”与“拍摄出的作品是一种物质”的挣扎,偶然看见这位演员在苏州园林转身的那一刹那,按动快门——昆曲的优雅与含蓄尽在不言中。
这样的思想也贯穿于梅生接下来的拍摄中。在浙江南浔古镇,一位长发飘飘的武术大家背对着他走进房间,偶然遇见从房间里出来的弟子,二人的寒暄与对话在这样的背影间得以象征与演绎;在撒哈拉沙漠,穿着纯白色长袍的阿拉伯牧人背对梅生,与骆驼一同凝视天空,勾勒出辽阔宏大的场景;而到了西班牙的一座小教堂,结束了礼拜仪式后的众人纷纷离开,但却仍有一位老太太留在原地,透过窗户的阳光此刻恰好投射到教堂内部,让人不免产生无尽的遐想。
提问环节,有人问梅生的摄影作品都是黑白色调有什么突出的意义?梅生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但这只是视觉上的客观感受,但如果想要表达个人的心理感受,过于丰富的色彩就会显得不那么纯粹,而如果将彩虹七色混合在一起,最终得出的也会是白色,因而黑白的表达具有囊括所有色彩的能力。当被问及“人世间”板块取景为何避开了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梅生解释道,这一系列的摄影作品着重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的环境决定了人需要使用种种克制与伪装,其他系列的作品固然有在探讨人在城市的生活,但客观的自然、绽开的草木,更能传达“人世间”系列中想要表达的人的“本气”。
编辑:助理编辑 / 审核:李果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