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1月23日,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肖德美在学生发展中心报告厅为成电学子带来了主题为“走近中国川剧,共享戏曲魅力”的讲座。
讲座开始,肖德美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川剧的历史渊源,特别强调了川剧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的独特地位。这个拥有三百多年悠久历史的艺术传统,被誉为“中国八大剧种之一”。肖德美提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川剧迎来了其发展的巅峰时刻。当时川剧不仅在国内外拥有着显著的社会和群众影响力,更成为了艺术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冲击下,川剧在外来潮流文化的冲击下略显式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省政府为了振兴川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方针。当年的“抢救继承改革发展”方针,为川剧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为了更好地推动川剧的健康发展,今年四川省再次提出了新的方针,即“保护继承改革创新”。这个崭新的八字方针,体现了对川剧传统的深切关怀,也意味着在传承中求创新的理念。
肖德美接下来指出,川剧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门拥有深厚文学性的艺术。巴蜀大地涌现出众多文人雅士,这里的作者和川剧的演员编剧交心结友,相得益彰,相互启迪,为这门传统艺术赋予了新的灵感。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以写意性的艺术而著称,而川剧则在这一传统中独树一帜,以神形兼备的演出风格独具特色。其语言风趣幽默,用地道的四川话演唱,为观众呈现了别样的文化风情。
川剧的表演体制,即角色行当,是艺人们根据个人的条件和特长从事艺术审美实践的集大成。在这个精妙而独特的体系中,不同类型的表演者展现了他们独有的神态和体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演面貌。肖德美在现场为同学们生动地展示了川剧中的六大类型文小生,呈现了不同的神情和动作,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一艺术形式的丰富内涵。
而在川剧的语言中,丑角和小生的角色塑造都注入了一定的喜剧色彩,风趣幽默。这种巧妙的安排使得整个剧目更加生动有趣,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感受到喜悦和娱乐。在技艺方面,川剧更是独步武林,程式功法的丰富使得表演更加精妙。不仅如此,折扇的运用和步伐的讲究都显示出演员们对于艺术的极致追求。表演嘉宾王老师的现场展示更是将观众带入了不同褶子功的精彩境界。现场的同学们纷纷掌声雷动,为这场充满创意和表现力的表演喝彩。
关于旦角,肖德美向同学们介绍了不同旦角之间的区别。他生动描述了闺门旦的特色:“行不懂裙,笑不露齿”,并通过《聊斋》中的鬼狐旦为例,生动展示了不同旦角在表演中的独特之处。接下来,肖德美逐一介绍了花脸、末角和丑角等角色,他们在川剧中都有着独特的定位和表演特点。肖德美认为,了解一个剧种要从音乐和唱腔开始。四川是一个移民文化的地区,许多人从湖广等地迁入,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元素,包括音乐和戏曲,所以在音乐和唱腔方面,川剧包含了多种形式,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是主要的声腔形式。其中,灯调是本土的文化唱腔,而其他形式则吸收了外来文化,形成了多样性。这也显示出了川剧的包容性。
为了让现场同学们有更直观的感受,肖德美表演了一段昆腔的剧目,边唱边舞,讲述了一个有钱书生对自己表妹的暗恋和喜爱。表演后肖德美带动同学们用四川话一同体验唱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川剧,更全面地了解了川剧的音乐表现形式。
肖德美提到,演好川剧需要的“四功五法”基本功非常重要,即“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并且分享了他年轻时学习川剧的故事,回忆起那个阴差阳错的时刻,他在校门口通过了川剧演员的海选,到借钱才能去参加的县城千选十复试,到六个月严苦的强化训练,巨大的艺术压力,曾一度使他崩溃。肖德美坦言,在那段强化训练中,他曾写信给父母,声称要放弃这艰苦的道路。然而,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成为他坚持下去的动力,他们鼓励他成为梅兰芳一样的大师。肖德美幽默地回忆道:“我当时根本不知道梅兰芳是谁。”然而,正是坚持和毅力给了他最宝贵的回报。他从小县城一路走到省城,从初出茅庐到屡获国际大奖,肖德美感慨万千,川剧确确实实地改写了他的人生。这一过程不仅是对艺术的追求,更是对自己内心坚持信仰的见证。
讲座最后,王老师为同学们呈现了川剧中的经典之一——变脸。他的表演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与学生们的互动。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这不仅彰显了王老师的高超技艺,也让学生们更加亲近并理解了这门艺术的魅力。互动中,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川剧的神奇世界,与老师们一同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肖德美在结尾时提到,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川剧,了解川剧,领略川剧的魅力。这份期望不仅是对现场同学的一种邀请,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呼唤,他希望年轻一辈的同学们能够主动走近这门艺术,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编辑:助理编辑 / 审核:李果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