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作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Keith Kendrick的曾经身份是剑桥大学巴布拉汉研究所认知与系统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英国生物学会会员。2011年,他选择从剑桥大学提前退休来到中国,自此多了一个新的中国名字:孔哲文。他也有了很多新的身份:四川第一位“洋面孔”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2月14日上午,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冬日的校园与金黄的银杏叶相映成趣。那天,这位来蓉工作十余年的科学家,围了一条大红色的围巾,“中国红”在寒冷的冬日显得格外耀眼。
时间如白驹过隙,眨眼过去十二年。十二年里,孔哲文带着丰富深厚的生命学领域研究,一边不断在科学前沿取得突破,一边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帮助孤独症儿童走出阴霾。同时,作为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他也持续推动中英文化交流。
2011年9月3日,对孔哲文而言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他搭乘国际航班从英国伦敦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跨越“8000公里云和月”,他完成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在机场出口迎接他的,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的的同事,还有几捧盛开的鲜花,以及这座城市的无限精彩。
他与电子科技大学的结缘,开始于中国学术朋友们的推荐。
来到这座城市,离开了熟悉的语言环境,无论是生活还是科研,对于年过五十的他来说都是全新挑战。
而学校的服务、城市的友好,让他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一切。
为了克服语言障碍,电子科技大学很快给他配备了助理。“我的助理Jane建议我取一个中国名字,于是她给我取了一个非常高级的版本——孔哲文,以孔子的文化来命名。要知道,这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
“很难做到像哲人所希望的那样崇高,但我一直在努力。比如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我而言,决定来中国的第一步就非常重要。”他说。
哲人带来的影响,还有他十余年来最深刻的体会——国之本在家。“家庭的凝聚力,组成了紧密的社会,这种凝合力让中国人不仅对自己的民族支持信任,也对政府支持配合,这是一个非常团结、相互支持的社会。”
“没来之前以为中国很落后,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像北京、广州、上海在国际上都很领先。比如我所在的成都,和伦敦、纽约这些国际大都市没什么两样。”从开始的孤身一人来到异国他乡,到如今身边不仅有可靠的团队,还有拥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孔哲文现在逢人就会介绍中国、推介成都,“我的朋友都说,我对中国实在太了解了。”
“为什么要让精神不正常的孩子到学校来上课?”
“他只需要一张课桌而已!”
小众电影《喜禾》,讲述了一个关于孤独症儿童的故事。被诊断为孤独症的9岁儿童喜禾虽进入了普通学校上学,却因为异于常人的行为遭到排挤和歧视,而喜禾的母亲为坚持儿子正常上学而声嘶力竭。
孤独症儿童是一群与众不同的孩子,通常被外界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
有的儿童孤独症患者性格孤僻,极少言语,然而很大一部分的孩子却连说话、洗澡、上学、看书这些日常生活都无法独立完成。“他们可能围着一个物件打转,一直重复,不说话,也不理人。他们需要24小时全天看护。”孔哲文提到自己曾经接触到的孤独症儿童患者时,眼神柔和了起来。
虽然全球医学领域对其病因的研究尚在积极开展之中,但仍存在对孤独症的认知尚未普及的情况。
从英国到成都超8000公里、从2011年到如今10万多个小时,是孔哲文跨越12个四季、一步步的研究与探索。
牵头组建神经疗法·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实验室,是孔哲文带给电子科技大学与这座城市的“见面礼”。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大脑紊乱机制,并通过药理学、神经成像、行为学等多模态方法寻找新型有效的干预策略。
十多年来,他和他的团队持续研究如何通过抚摸、触碰以及社会互动等方式在孤独症儿童诊断的早期进行行为干预,这种干预措施将激发大脑释放出催产素这种肽激素,依托对催产素的管理,通过神经反馈和电脑、视频游戏等技术,来主动控制大脑的活动性和连通性。
“我们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临床研究成果表明,低频次鼻喷催产素可改善儿童孤独症症状。”拿起办公桌上看似与普通鼻腔护理喷雾剂无异的白色药瓶,孔哲文向记者介绍说。目前,他的团队还在与北京的孤独症研究医生专家进行紧密合作。
“看到孩子们在我们的努力下,社会功能缺失的情况有所好转,这简直比我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还要开心!”他难掩激动。要知道,很多父母在得知自己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时,会迷茫、焦虑,甚至绝望,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面对这样的事。
“希望更多父母知道,如果我们不能在早期发现并进行干预措施,将会给孩子们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父母能保证越早地在初期阶段和孩子有充足、温馨、直接的互动,或许就能更好地降低孩子孤独症的严重性。同时,学校、社会应该给这些孩子足够的包容。”采访过程中,孔哲文一直强调说。
就在今年8月,iNature公布生命科学领域顶尖科学家排名,四川共3人上榜,孔哲文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科学家,在自身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与成就,自然令人欣喜。加持这份欣喜的,还有他的中国心。
“过去十余年,您见证了中国的哪些变化?”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孔哲文脱口而出,“最令人惊讶的,是显而易见的城市工程建设壮举,中国的变化非常大!”
“医疗方面进展也很快,医疗保健质量在不断提升。从日常生活的变化来看,我们已经进入无现金交易社会,改用微信支付之类的,我在中国已经好几年没有用现金支付了。”随着话题从专业领域转向生活,气氛也变得更加活跃起来。
他仿佛打开了话匣子。
“我刚来中国的时候,很难买到进口食物。无论你的文化如何改变,你的口味是不会完全改变的。你别误会,我非常非常喜欢中国的食物,四川美食非常棒,只是偶尔会想尝尝西餐。而现在,几乎任何东西都能买到,这是一个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我对中国文化越来越熟悉,我比以前更加欣赏中国文化。还有就是,这里很安全,晚上出门也不用担心,我想中国是现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了!”
十多年来,孔哲文培养了20多个博士、30多个硕士,平时也会给本科生上课。除了大多数时间都在实验室和办公室里度过,休息时间也会跟团队伙伴们聚聚会,有的时候还会去本地学生家做客。
对中国、对成都的喜爱,让他十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中英文化交流。“我会帮助我的学生前往剑桥大学交流,电子科大与格拉斯哥联合共建的学院我也有出力。12年了,除了跟你们长得不一样,这里已经真切地变成了我的故乡!”
“我还会给我的外国朋友和中国朋友说,你们以为成都的代名词是‘巴适’,这是一个误解。其实成都人在该努力的时候很努力,该拼搏的时候相当拼!”爽朗的笑声中,孔哲文这样“告白”。
要了解中国,就一定要到中国来。“今年举办的成都大运会,吸引了很多世界青年,我通过他们在国外平台发布的视频看到,他们对中国、对成都的印象非常好。”他建议说,中国、成都应该多举办这样的赛事和盛会,让年轻的外国朋友们了解中国、喜欢中国。未来是年轻人的。
2021年,孔哲文在参与《国际人才交流》杂志主办的“建党百年·国际友人寄语中国”活动时说的一番话,让人颇为感动。“我感觉自己也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100年贡献了我的10年,期待自己可以继续努力,为中国未来100年贡献我的力量。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年,但至少未来的10年20年我可以继续努力。我不打算离开中国,也很享受我现在的生活,非常期待可以为中国做出更多贡献,越久越好。”
报道链接:https://v5share.cdrb.com.cn/h5/detail/normal/5591842485896192
编辑: / 审核: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