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四五”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奋进“十四五”】一核、两引、三聚力、四提升,书写“教育强国,成电何为”光电答卷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永在2024年学校工作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文:刘永 图:逆光摄影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4-03-04 6103

编者按:2月23日,2024年学校工作研讨会在清水河校区召开,党委学生工作部、人才工作办公室、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教务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7个职能部门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格拉斯哥学院等6个学院的负责人分别作了大会交流发言。本文根据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永的大会交流发言整理而成。

_ND56941.JPG

今天很高兴代表光电学院进行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一核、两引、三聚力、四提升,书写“教育强国,成电何为”光电答卷。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指出,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

一、光电学院概况

回顾68年征程,光电学院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了一批包括中科院院士以及中兴通讯总裁在内的精英人才,积累了厚重的办学底蕴,凝炼了特色的学科方向。目前现有专职教师150人左右,国字号人才17人,责任学科是光学工程,近两轮学科评估为A-。我校首批研究的队伍都是从微波转到光波,是电磁波研究的扩展。因此,我们的学科特色是光电紧密结合、与光结合的电子信息突出和军事光电子。

二、新征程困难挑战

围绕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要求,书写“教育强国、成电何为”的光电答卷,仍然存在五个方面问题。一是学科发展的深度不够,学科声誉和影响力不足,学科特色不够突出,代表性成果不足;二是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够,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成果缺乏亮点;三是科学研究的精度不够,代表性科研方向及成果有待凝练提升;四是师资队伍的厚度不够,人才发展资源不足,人才梯队建设有待提升;五是条件保障的广度不够,光电文化凝练阐释、资源拓展、校友工作力度有待提升。

三、目标思路

为此,我们的思路是“1个核心、2个牵引、3个聚焦、4个提升,总结起来就是1234。”

一核: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一融双高。光电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系统开展“凝心聚魂工程、固本强基工程、示范引领工程、暖心服务工程”四大工程,深入推动“一融双高”建设,全面引领学院事业发展。

两引:以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为牵引。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牢牢把握光电核心科技人才培养方向,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重要指示;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打造国家光电战略科技力量,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

三聚力:聚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体系、凝合力,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强化“光引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本科人才培养以及“光电融合”研究生培养,重塑专业核心课程,升级具有光电特色的“理论+项目+科创”三维一体新工科育人体系,实施光电“菁英班”“卓工班”“黄昆班”“大珩班”等人才特区计划和“自主设计个人培养方案”,探索个性化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路径。强谋划、重组织,推进科研高质量发展,在科研方面,持续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在学院已形成的四个科研方向上,保优势、增特色、补短板,促交叉,布局前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能力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承接重大重点任务;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推进产学研合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动科技发展。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建设院级共享科研平台,营造人人皆成才的氛围,推进“三位一体”人才育引格局,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推进“定编、定岗、定责”。拓渠道、聚资源,助推一流国际交流合作,建设国际交流平台,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高学生长短期出国比例。

四提升:学科实力有提升,对标A+/A,学院责任学科“光学工程”在下一轮学科评估中力争冲击A。人才培养质量有提升,强化思政教育,完善“光电融合紧密”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教学名师,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谋划教学成果奖。科研亮点成果有提升,凝练科研方向,加强产学研平台,提升科研经费,谋划大项目、大平台和大成果。师资队伍建设有提升,以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为着力点,坚持育引并举,持续完善“见苗浇水”制度。

四、2024年的工作重点

第一,发挥党建示范引领的作用,谋划全国党建样板支部和三全育人思政方面的亮点成果。

第二,升级“光电紧密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完成本科专业的工程认证,谋划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第三,持续推进光电传感、微波光子等方向工作,谋划重大项目,冲击CNS高水平论文和省部级奖。

第四,深化“见苗浇水”教师培养制度,建设院级共享科研平台,提升国字号人才比例。

第五,建设高层次、高质量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衷心感谢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兄弟学院支持与帮助!


编辑:  / 审核: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