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李校长在教授大会上所做的报告,我听过之后感触很深。用三个词来形容就是:第一,耳目一新;第二,高瞻远瞩;第三,论据有力。
之所以说“耳目一新”,是因为此前很少听到此类报告。我校现在已经是“985”、“211”大学,在国内已属前列,但是下一步怎么走?50年以后的电子科大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方向性问题,但很少有人从这个高度去考虑——李校长是思考这个问题的少数几人之一,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去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做出了独到的结论。
之所以说“高瞻远瞩”,是因为李校长的报告既有历史的纵深感,也有国际视野的广阔感。这一“纵”一“横”两个轴,构架清晰,简明扼要。他研究、分析了美国、中国建国初期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发展起来的一大批单科性学校(例如矿业、林业、建筑、化工等等)的发展历史,得到了理工结合是正确道路的结论,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之所以说“论据有力”,是因为他的所有论述都是有具体案例和详实数据支撑的,很有说服力。它很有力地论证、明确了学校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蓝图,加强了我们普通教师对学校发展的信心。即使五十年之后我们都不在了,我们至少现在能够想象到我们学校五十年后是个什么样子,也许将会成为中国未来的“MIT”、“伯克利”,这让我们感到很受鼓舞。
我2009年去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作访问学者,我工作的大楼就叫做“Miner Building”(采矿楼),一眼就能看到它过去的单科性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也发展起来一大批单科性学校,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藏、石油、电力等领域,都是为了国家发展和工业产业的需要建立的。
随着我国工业体系的成熟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转型升级的(Turning Point)“拐点”,当初适应工业化发展而建立的单科性学校,也因此必须面临着新的转变。如何转变?这就是作为教育家、战略科学家的一校之长所要把握、回答的问题了。在这一点上,李校长在报告中做出了高瞻远瞩的分析和回答,让人很振奋。
所谓“纲举目张”,学校有了清晰的战略,我们在学院层面也就有了明确的思路。航空航天学院作为三所新兴的学院(能源、资环、航空航天)之一,就是我校实施学科拓展战略、向“多科性”大学发展的重要一步。
这些年来,我们学院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电子信息特色的航空航天学科。电子信息是我校的特色和优势,而现代航空航天事业对电子信息技术又具有很大的现实需求,这两者的结合相得益彰,既有利于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我们的电子信息学科群的拓展和建设。
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传统的飞行器主要涉及气动、结构、仪表、机械、液压等,平台是重点,但是现代飞行器的内涵完全不同,是载荷牵引平台的发展。现在一架飞机的造价中,例如F-15、F-16等三代战机,其中电子设备的造价超过整机的一半。现代航空航天事业对电子信息技术的需求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这对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个很好地机会。目前,我们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着力打造空天控制工程和空天信息工程这两个主要的学科方向。这几年学院引进了几十位具有航空航天学科背景的优秀青年博士,也引进了一大批具有理学背景的优秀人才,围绕这两个方向,拓展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等新学科,以把我们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优势发挥出来。
从这几年研究生的就业数据来看,我们这样做效果十分明显。原来我们的毕业生基本进不了中航工业611所,但现在我们的毕业生被611所成批地引进,为什么?因为航空事业需要信息化,而信息化离不开飞行控制、地面测试、探测、制导与控制等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其他如航科二院、航科五院等,都是如此。社会是最好的检验,原来被北航、西工大、哈工大等高校毕业生占据的就业地盘,现在也成了我们的俱乐部。目前,我们已经按照本、硕、博递进的方式,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理工结合的航空航天人才,注重质量、突出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近年来,我们学院在人才引进方面,也十分注重多学科背景和理工融合,例如从中科院光电所、浙大引进基础科学人才,再如我的团队里就有学电子工程、机械电子、飞行器设计、复合材料等多个学科的人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深知这样一个规律:当你在工科领域做得久了,就明显感觉“后劲不足”、功力不够。因此,从学科发展、团队发展的角度,我们必须考虑团队成员所学学科的生态和互补关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夯实工科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的航空航天都是模仿、学习苏联的技术,发展之初为了填补装备空白、赶进度,照猫画虎,虽然在技术指标上能够达到一定的预期目的,但总是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解决方案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究其原因,是我们有些基础性的工作未做,理论基础不扎实要想真正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在这一点上,行业内的专家已达成共识。
我们研制的大型喷气发动机,也是采取这种模式,结果发动机叶片、轴承等总是出问题却又搞不清楚原因。殊不知,苏联人研制这种叶片时,会对涡轮盘上的每个叶片都会进行建模研究,对每一个叶片在一定温度、气压以及受其他叶片影响下的震动规律、结构变化进行深入理论分析。所以人家做的东西很好用,我们仿造的就不行,追根溯源还是基础研究不足,需要补课。
科学发展到今天,为工程而工程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我们必须从基础理论层面,攻克重大的基础科学问题,然后才能支持工程技术的发展。众所周知,我国的航空工业患有的“心脏病”——几乎所有主战飞机的发动机都要依赖进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研制自己的发动机,而要真正掌握关键技术,不从基础理论着力,必然会走更多的弯路。
同样,一个学校如果单纯追求工程、项目的总量或规模,而不从基础理论方面着力研究,只会取得暂时的、虚假的“繁荣”,早晚都会丧失发展的后劲。因此,李校长在报告中提出学科拓展、理工结合,的确是做了一篇好文章,点亮了我们的未来,展示了一个战略科学家、教育家的远见。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