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本科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AI+本科教学】武刚:AI赋能,走出“专业写作基础”课程教学新路径
文:罗莎 学生记者团 董云鹏 图:罗莎 教务处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5-04-01 806

  【编者按】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到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2024年,电子科技大学召开了“人工智能+教育”专题交流研讨与推进会,发布了《电子科技大学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和大力推进探索实践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工作方案》,全面实施“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首批建设超100门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推动构建以智助学、以智助教、以智助管、以智助研的教育新生态。新闻中心将持续报道学校深入实施“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的案例和经验,希望为师生带来更多的借鉴和启迪,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本期介绍的是通信抗干扰全国重点实验室武刚教授通过AI赋能“专业写作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写作的核心是思想的淬炼,AI可以是协奏者,但主旋律必须由人来谱写。”在2025年1月16日举办的首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本科教学报告会上,分享交流报告人之一、通信抗干扰全国重点实验室武刚教授如是说。

武刚老师在课堂上.jpg

通信抗干扰全国重点实验室武刚教授“专业写作基础”课堂上

  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开启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大爆发的序幕;2023-2024年间,文心一言、通义千问、智谱清言等一系列大语言模型接连涌现,进一步丰富了大众对于信息检索与应用的便捷性与体验感;2025年1月,随着DeepSeek的爆火,AI更加便捷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回溯近年来AI的发展与兴起,作为“专业写作基础”通识必修课项目主任,武刚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从全球经验的本土化实践出发,探索学术伦理的边界,将理性的算法与感性的写作交织,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专业写作基础课程上探索一条新路径。

挑战与机遇:AI 浪潮下的写作教学突围

  生成式 AI 的崛起给全球高校带来了巨大冲击与全新机遇。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触发与推动下,写作教学正经历一场特别的“写作课改革”。

  在探索 AI 赋能本科写作课程的过程中,武刚对国内外高校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

  清华大学2024年发布的《超越地平线》报告揭示:63.5%的海外学生频繁使用生成式AI,而国内学生使用率仅为25%。这种差距既源于技术基础设施的差异,也暗含着教育理念的分野——哈佛、MIT将AI视为“需驯服的野马”,虽鼓励学生利用 AI 辅助写作,但同时强调学术规范和道德责任,并以分层管理策略划定使用禁区;清华大学依托千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GLM平台,自研AI助教系统,清华“写作与沟通”课程的教学中,则尝试通过学生与AI的对话,训练其批判性思维;南方科技大学杨果老师更以“人机四手联弹”的浪漫比喻,将AI定义为“对手、辩手、助手”,探索技术与人文学科的共生关系。包括南科大在内的其他一些院校,正尝试利用AI大语言模型为科幻创作提供新的灵感……

  在这场全球化的教育实验中,文化差异与技术路径的碰撞愈发凸显。例如,美国高校强调“工具透明性”,要求学生在论文中标注AI使用细节;而国内如复旦大学则通过制度设计,明确禁止学位论文工作中让AI替代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过程。

1.jpg

电子科大“专业写作基础”通识必修课课堂

  对此,武刚认为,不同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为本科写作课程的改革提供丰富的思路。

  当学生用ChatGPT三分钟生成一篇论文框架,当文心一言为学术术语披上华丽外衣,写作教学的价值似乎遭遇解构危机。上海交通大学赵思渊教授的诘问直击本质:“如果AI能代笔,我们还要教写作吗?”

  武刚的调研给出了辩证的解释——80%的学生用AI完成信息检索与文本润色,却鲜少触及核心论证。这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技术的双刃性:它既能提升效率,也可能将思维困在算法的茧房。“写作的本质是对逻辑与价值的思考,而这恰恰是机器的盲区。”

  “AI 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改变了写作的方式和习惯,但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武刚说,AI 能够快速生成文本,大大提高写作效率,但同时也暴露出逻辑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不足的问题。传统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而 AI 的出现使得这些能力的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 AI 时代让学生写出有深度、有思想、有个性的文章,成为写作教学的关键问题。

探索实践:在工具理性与人文内核之间

  当学生用AI工具解构一篇经典论文时,他们真正解构的是自己的思维定式;当教师用算法批改作业时,他们实则在追问教育的本质价值。在武刚看来,AI从来不是教育的对手,而是照见人类认知边界的烛火。

  “与其抗拒,不如在对话中寻找平衡。”这一理念,成为武刚教学实践的核心逻辑。他的“专业写作基础”课堂像一座实验室,AI工具在这里既是手术刀,也是显微镜。他引入Aminer、Scopus AI等文献分析系统,将传统“追根溯源式”检索压缩为分钟级的知识图谱生成。

  在课堂上,武刚通过引入WPS AI助手、文心一言等工具辅助学生润色论文并生成文献框架,对学生的学术写作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在课下,武刚结合本地化部署与超星平台合作,录制课程视频并开发AI数字分身,打造24小时问答辅导系统。同时,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中,他提议推动统一作业提交平台的建设,利用AI分析学生作业质量与主题分布,从而优化教学反馈。

  “虽然AI不是万能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训练足够的数据、使用正确的语料等途径,来尽可能去实现物尽其用。”

  在课程中,一名学生曾用3小时完成过去需两周的文献综述,却在对比AI与人工总结时发现端倪:AI输出的结论虽逻辑清晰,却存在语义重复、文献支撑薄弱等“技术幻象”。这种刻意的对比设计,成为武刚的教学密钥——当学生发现AI将“语义通信对6G的影响”归纳出7条高度雷同的论点时,技术崇拜的泡沫悄然破裂,批判性思维的种子就此萌芽。

  为打破学科壁垒,他将AI本身变为写作主题。计算机专业学生回溯1955年达特茅斯会议提案,从17页项目申请书中剖析AI与通信技术的基因联结;部分学生则以“AI立法困境”为切口,在伦理思辨中锤炼论证能力。这种“以技术教人文”的模式,意外激活了跨学科创新。“AI不仅是写作对象,更是认知自我的镜子。”一名同学的感悟,道出了武刚的设计深意。  

  面对学术诚信的红线,武刚的策略兼具包容与锋芒。在复旦大学“禁止AI参与核心研究”的规定基础上,他提出“透明标注”原则:凡使用AI生成内容,必须注明工具版本、生成时间及提示语,如同为文字烙上“数字水印”。这与MIT倡导的“人工审核”形成跨洋呼应,更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慎独”的训诫——技术可以模糊边界,但学术良知必须纤毫毕现。

  在最近的一次课程作业中,武刚要求学生用AI生成初稿后,再用传统方法逐句验证文献来源。一名学生坦言:“这个过程像在迷宫寻宝,AI给的线索可能是假的,但寻找真相的过程教会我学术严谨的真谛。”  

踏上征程:在算法的迷雾中寻找灯塔  

  在武刚看来,更深层的挑战,或许在于如何定义“原创性”的边界。

DSC_0767.JPG

武刚教授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本科教学首场报告会上

  他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如果某学生用AI生成论文框架后,结合自身调研数据重构论点,最终成果被国际期刊收录。“这究竟是AI辅助还是人类创新?”他拒绝非黑即白的判断,转而提出“协同创作”的概念:“当人类驾驭工具而非被工具驯化时,技术才能真正释放创造力。”这种辩证视角,为AI时代的教育评价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但当中科院“PubScholar”被问及专业问题时,生成的答案虽面面俱到,却也可能由于训练数据不全而陷入“语义重复、分类混乱”的泥潭;当大模型面对“爱丽丝是否被拥抱”的中文逻辑测试时,其回答暴露了语境理解的致命短板(在Nature发表相关论文后,各大语言模型工具纷纷纠正了这一错误)。

  目前AI幻觉现象问题仍然有待解决,对于写作而言,作为教师又该如何应对与利用它呢?“AI于学生而言,若形成过度依赖的关系,学生是否会沦为AI加工知识的搬运工,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武刚表示。

  就未来如何处理好AI与写作课程的协同发展,武刚仍充满期待,他提出三条路径:构想建立跨校的AI写作评价体系,打通从课程作业到学位论文的查重标准,让学术规范贯穿人才培养全链条;实验用绿幕录制与语音合成技术打造“数字分身”,使教师突破时空限制,成为24小时在线的“思维教练”,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支持;呼吁构建区域算力共享网络,让中西部高校也能平等获取技术红利。  

  面对香港科技大学为学生批量发放ChatGPT账号,MIT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人工复核的现状,在伦理维度,武刚选择回归中国教育的文化根脉:“技术可以全球化,但教育必须扎根土地。”

  “我们希望在 AI 训练中融入东方智慧,为解决全球 AI 伦理困境贡献中国方案。”武刚认为,将儒家“慎独”思想和“知行合一”理念融入 AI 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使用观,让 AI 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站在讲台上时,他常引用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名言——“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这句话既是对技术鸿沟的宣战,亦是对人文精神的守望。他希望教会学生在使用机器与灵魂的对话中,守护那份独属于人类的、不可替代的原创力与判断力,因为“好的写作,永远始于困惑,终于觉醒。”


编辑:罗莎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