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四川日报:背靠电子科大“大树”,这个产业科技公园专心养“瞪羚”
文: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露敏 来源:资产公司(基础教育管理办) 时间:2025-04-10 893

编者按:4月9日出版的《四川日报》第5版,对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的举措和成果进行了深入报道,全文如下:

探园

  去年以来,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内的瞪羚湖迅速走红网络,成为不少网友的“打卡地”。对此,视源股份希沃未来教育集团四川高级部门经理张婧并不意外——犹如公园一般的生态环境,正是当初吸引他们入驻这里的因素之一。

  1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地,如今已建成载体约25万平方米,有注册企业206家,成长为产值超95亿元的产业科技公园。“像瞪羚一样跑得飞快的企业,才是我们最牛的‘网红’。”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总经理助理陈万象说。去年,中央科技委赋予国家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新定位。年轻的园区迎来新的叩问:瞪羚湖边,如何培育越来越多的“瞪羚”?近日,记者走进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寻找答案。

微信图片_20250410093110.jpg

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产业
园内超40%的企业为成果转化企业

  2016年,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一期建成投用。在3个月时间内,就有近30家企业入园,其中大多是初创期企业,还有几个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发起的创业团队。

  初出茅庐的园区,背靠电子科技大学这棵“大树”,构建起最初的产业科技“磁场”。

  高校是颠覆性前沿技术突破的重要阵地和策源地。2001年,科技部、教育部认定首批2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其中之一。

  2012年,成都市双流区与电子科大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共建电子科大成都研究院和科技园(天府园)。高校的优势学科和地方产业特色紧密结合,园区的方向定位很清晰——布局集成电路与芯片、通信系统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能源电子与装备、光电子与光机电、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高技术产业,服务以电子信息产业关联性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企业入驻。

  翻开园区企业名录,记者发现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与其他产业园区的不同之处:园内超40%的企业为成果转化企业,18家企业有高校、科研院所成果,直接奔转化而来,65家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科创企业。

  “大学科技园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产业,是学校与产业之间的桥梁。”陈万象说,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建立了包括800多个专家教授团队的专家库和3000余家电子信息类企业的企业库,运用技术经纪的方式,精准匹配,高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已建成载体约25万平方米,构建起由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组成的完整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形成了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链。

  比如,由清华大学博士团队创办的善思微,在园区金融服务加持下完成了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企业CMOS探测器量产的关键阶段,也是园区协调生产场地,助力产品实现量产;由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创立的大能科技,2024年营收破亿元,从创业服务、金融服务到市场服务,园区可以说是全程陪伴……在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一个个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再大步走向市场。

  记者注意到,除了初创期企业之外,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内还不乏上市企业或上市企业子公司。这背后,是园区“双引双育”(引智引资源和育企育生态)的成果。

  3月底,四川低空智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首批应急照明无人机产品成功交付。此时,距企业落地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仅有几个月。“第一次来这里考察时我发现,这里有很多大企业,这坚定了我们落地园区的决心。”该公司董事、总经理唐安军说。

  “目前我们正大力推动围绕区域产业功能,定位‘立园满园’,做强做优产业创新链。”陈万象介绍,园区通过导入创业领军企业,引育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完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希望能够尽早实现上下游资源贯通,左右岸产业齐备。”

企业创新研发,园区“丝滑”服务
“年轻”企业在此更快更准地杀入赛道

  3月初,四川民承电子有限公司刚从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的孵化器“毕业”,搬到园内另一栋楼安了“新家”。

  这家专注于功率器件设计销售和应用服务的企业,今年希望能逐步实现从消费级到工业级再到车规级技术标准的跨越。这意味着在产品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方面,对企业的要求更高。

  “我们要新建应用实验室和可靠性实验室,对场地面积、单平方米承重、层高、用电功率等都有更高的要求。”民承电子人力行政经理马小艳告诉记者,依托园区服务,不到3个月,2个实验室就正式投入运营。

  这样“丝滑”的服务几乎每天都在园区内发生。研发阶段,低空智控科技的无人机要在瞪羚湖畔的大草坪进行夜间测试。下着雨,园区电工在第一时间赶到,帮忙将发电机接入配电箱。“一分钱不收,电工师傅还说有需要就随时打电话。”唐安军感慨。

  把心力用在创新研发而不是琐事上,让这里的“年轻”企业能够更快更准地杀入竞争激烈的赛道。

  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的科研、人才、资源优势,根据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需求,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构建起科创人才服务、产学研协同、科技金融、产业生态、政策扶持、品牌活动、综合保障等服务体系。

  比如,通过汇聚电子科技大学、航天科工微电子系统研究院等人才技术资源,园区提供PCB布线、制板,芯片国产化项目对接、射频微系统集成等多项服务,助力企业产品化和成果转化。同时,还设立基金,帮助企业起身前行。

  园区服务为何如此“丝滑”?“因为我们天生‘灵活’。”陈万象说。

  2012年,成都市双流区与电子科大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后,组建成都科杏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建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具体而言,电子科大提供人才、技术、校友资源,政府给予土地、政策、营商环境等保障,科杏公司作为专业运营公司,在建设、运营、服务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以市场化逻辑促进校地企合作共赢。

  这一模式带来了灵活性。以市场化模式推进,让园区在紧跟行业趋势、抢抓市场机遇、引进和培育优秀人才等方面,可及时根据市场的情况来进行策略调整。

  在园区探访时,记者注意到,来瞪羚湖打卡的游客不算太多。这也说明“网红”的属性终究只是一时的,但凭借在这里快速成长起来的一只只“瞪羚”,园区正向着“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公园”加速前行。

  “我们离最终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陈万象介绍,要在今年二季度启动园区三期的建设,争取早日达到在园企业600家、在园工作2.5万人。

对话
校地企各司其职 扶持更多企业成“龙”

  今年春节前后,杭州“六小龙”的高校基因被广为讨论。在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校地企模式被认为是园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校地企如何牵手,扶持更多企业成“龙”?记者专访了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总经理助理陈万象。

  记者:校地企模式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陈万象:政府引导、高校参与、专业公司运营,优势互补、各骋所长,最终实现校地企三方共赢。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市场化逻辑促进校地企合作共赢,以专业运营公司为中轴做强大学科技园。

  现在回头看,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依托专业公司建设科技园,有效激发了企业的内生动力、活力和创造力。当然,也离不开多层级的保障体系。比如,我们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政企合力完善基础保障体系,共同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也成为我们园区吸引企业落地的特色之一。

  记者:在这个模式中,大家分别要做好哪些事?

  陈万象:高校要强化资源支撑,政府要做实要素保障,企业要做优运营管理。

  首先是高校要发挥好学科优势,在创新资源、人才供给、成果转化以及校友企业等方面发力。比如,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安排学生到园区实习实训,组织专家教授到园区分享科技前沿动态和成果转化经验。

  政府要在政策保障、要素支持、市场机会、营商环境以及发展规划上给予足够支撑。比如,成都市双流区在土地指标获取、建设用地供应上优先配给,先后出台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支持政策,从研发投入、人才引进、上规上市等方面,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运营公司要在产业组织、双招双育、创业孵化、基金投资、载体建设上下功夫。立园之初,天府园就确定了以电子信息行业为主导方向,围绕集成电路与芯片、通信系统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能源电子与装备、光电子与光机电、智能制造与装备等方向招引、培育企业。除了基础服务,园区还创立了基金,关注硬科技和早期项目,助力企业成长。

寻“龙”
瞪羚湖畔升起测试无人机

应急照明面积达3万平方米

  上个月,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里的四川低空智控科技有限公司交付了首批应急照明无人机产品。此时,距该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仅过去了9个月,距企业首台验证产品出炉不到半年。

  “一颗发光的‘灯泡’,瞬间照亮了大半个园区。”四川低空智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唐安军告诉记者,第一次在瞪羚湖畔的草地上升起测试无人机时,大家激动得无以言表。

  低空智控科技的无人机整机设备只有18公斤,个头不算大,但在消防救援、电力、交通、抢险救灾等领域的应急照明中却能起到大作用。

  作为在无人机行业内摸爬滚打了10多年的“老兵”,唐安军和公司其他核心成员敏锐地发现了行业痛点。“在应急照明领域,客户对市场现有产品的功率、功能等都不是很满意。”

  “产品一定要够亮。”唐安军介绍,公司推出的应急照明无人机照明面积可达3万平方米,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照明面积大多在5000平方米至6000平方米。“这就相当于我们的一台无人机,能做6台其他无人机一起做的事儿。”

  最关键的是与众不同的光源。通过技术创新,低空智控科技巧妙改造了应用于舞台照明等领域的低压光源,用高压来激发其亮度。同时,在稳定性、续航能力等方面持续攻关,让无人机能够更好面对低温、雨雪等复杂天气条件。

  过硬的产品,成熟的渠道,让这家成立还不满1年的企业迅速积累起一批订单。唐安军透露,未来3至5年,希望能在应急照明无人机细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成为真正的头部企业。

  瞪羚企业:是指收入或雇员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并进入高速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具有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区域集聚、高度灵活、发展潜力大等典型特征。


编辑:张闻起  / 审核:刘瑶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