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机电学院:主动变革、AI赋能,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换挡提速”
文:机电学院 图:机电学院 来源:机电学院 时间:2025-04-16 745

  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和加速应用,正在推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发生深刻变革。为认真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部署,机电学院主动谋划、积极推动,通过构建“示范课程建设+师资能力提升+创新平台搭建”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引导全院教师主动拥抱AI,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换挡提速"。

  新学期伊始,学院组织召开了AI赋能教学工作研讨会,邀请学院各专业系主任、核心骨干教师、教师党支部书记,共同为学院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出谋划策。会上,学院党委书记骆德渊传达了学校《关于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介绍了学校在推进人工智能超常规发展方面的相关部署。院长刘宇强调了学院课程建设融入人工智能要素的必要性、紧迫性,提出了方法路径。与会人员结合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这两大学科在AI时代的专业发展态势,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两个领域教学内容的冲击,以及在教学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创新等。

图片1.png

  经过反复研讨,学院确定了2025年推进“人工智能+教学”的重点工作:一是加强示范引领,在每个专业建设2门(共计10门)AI赋能的院级示范课程,对专业内的课程教学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二是促进能力提升,邀请专家学者来院作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报告和交流。三是搭建创新平台,与松灵机器人(东莞)有限公司共同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学生科创联合实验室建设。

  谋定而动,紧抓快干。学院各教学团队和课程组积极行动起来,从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教学内容、赋能教学方法创新两个角度研究推进工作。

  在“智能机器人—未来世界的统治者?”这一新生研讨课程中,孙锐老师指导学生们利用Deepseek进行资料搜集,帮助他们从宏观上掌握系统性的知识,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深入挖掘特定领域知识,如何有效地组织研讨报告的素材。这样的过程确保了研讨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问题核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在研讨中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能够清晰地整理出自己的思路。

  在“工程伦理与社会责任”课程中,凌丹老师引导学生利用AI的高效检索功能搜集资料,构建了一个丰富的工程案例库,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工程伦理规则在指导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在“机械技术基础”课程的自由度计算研讨环节中,张培培老师指导同学们对比分析了不同AI模型的计算结果,旨在培养同学们将AI作为学习助手的能力,并学会批判性地使用AI。

  除了激发老师们的主观能动性,学院也邀请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来院讲座,并与全校范围内的多场相关培训相结合,营造全院主动学习和应用AI的良好氛围。

  3月4日,学院邀请了计算机(网安)学院教授、网络名师蒲晓蓉为学院教职工带来题为“AI+高等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讲座。蒲晓蓉教授基于AI的生物学基础、AI大模型的底层逻辑以及高等教育教学的时代命题,以及针对AI时代的高端人才需求,分享了她关于AI赋能高等教育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她还与老师们共同研讨了“AI+”人才培养路径、课堂教学改革、新技术的局限性和AI应用于学生工作等方面的问题。

图片2.png

  3月26日,学院邀请超星智慧课程专业人士来院为老师开展智慧课程建设讲座,帮助教师建设AI智慧课程,整合优质AI学习资源,通过知识图谱、智慧在线课程和案例建设等,提升教师AI赋能课程建设的能力。

图片3.png

  在“请进来”之余,学院也鼓励老师们“走出去”,积极参加学校相关讲座培训,提升使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能力和素养。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除了关注课程和教师,给学生搭建适合的平台也很重要。近日,学院与松灵机器人(东莞)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学生科创联合实验室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这个面向全校学生的实验室,旨在为同学们提供一个集展示、体验、交流、研究与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在这里,同学们将通过课程实践操作和项目研究,深入了解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进展和应用,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这里还将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技术研讨会、具身智能机器人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该平台也将在学校ECE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微信图片_20250414095329.jpg

  机电学院将始终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真正融入课程,贯穿于学院学科建设发展,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AI素养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编辑:王晓刚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