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长三角研究院(湖州)李怡招:给废弃物找出路的“环境魔术师”
文:李卓然 图:李卓然 来源: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时间:2025-04-22 216

  【编者按】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始终秉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技术服务、科技项目、成果转化上取得一定成效。为进一步弘扬创新精神、树立榜样力量,研究院深入挖掘院内团队和个人的典型经验与先进做法,生动展现他们与研究院共成长的故事,激励师生以典型为镜、向标杆看齐,不断攀登科技创新新高峰,共同书写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人物名片:

        李怡招,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研究员,新材料与能源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尖兵领雁+X”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和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交流项目(中国-塞尔维亚合作项目)在内的多项项目,作为通讯作者在ACS Nan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其中转让1项),担任中文期刊《材料研究与应用》青年编委,并获得2024年度优秀青年编委。

 31e0d9644c8c335dc6b8221c3c8c55e1_bfb63.j

  当春天的一缕阳光洒进研究院五楼的共享实验室,把排列整齐的化学试剂瓶折射出一串串光晕,每一个玻璃器皿仿佛在讲述着自己与光的化学反应。此刻,李怡招老师正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身旁的电解装置中,一汪工业废水正悄然“蜕变”——氮污染物被转化为可回收的氨资源,仿佛施展了一场微观世界里的奇妙魔术。而这样的场景,正是他科研生涯的缩影。

责任在心,勇担污染治理使命

b646dacad482786e364add8728645dc1_bfb63.j

   “我的工作,就是给废弃物‘找出路’。”李怡招这样定义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李怡招还是一名本科生的时候,他便对化学相关专业展现出浓厚兴趣。彼时,我国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的处理迫在眉睫。化学知识或许能成为解决这些环境难题的有力武器,这个想法在李怡招心中悄然萌生。

        在理性与感性的交汇处,往往能碰撞出科技创新的智慧火花。本科毕业后,李怡招选择继续深耕于该领域研究,先后攻读硕博士学位。

        在导师的带领下,他开始系统钻研环境污染治理课题,尤其是在催化技术与固废转化领域方面,还积极参与了多个与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项目,科研能力取得了“质”的飞跃。

  毕业后,李怡招选择继续留在自己的母校新疆大学从事相关方向的教育科研工作,并开始尝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产业化相结合。在此期间,他与团队成员和当地保温材料生产企业合作,利用含硅固体废弃物提取无机硅源,成功研发出具有优异隔热阻燃性能的多孔气凝胶保温材料。“我逐渐认识到,科研成果只有走向市场,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把技术“扎”进“绿水青山”

        机遇就像闪电,敢于追逐的人才能抓住。2021年,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正着力招引各类高层次人才,而李怡招目前所在的碳中和与绿色催化创新团队就是在当时组建起来的。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团队负责人董帆教授,团队的研究方向与他的科研方向相吻合,李怡招考虑再三,毅然放弃了原高校的稳定工作,选择加入初创时期的研究院,成为了一名专职科研人员。

        李怡招说:“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而我个人的工作方向恰好与研究院的发展定位相符合,我想通过这个平台,将一些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为湖州的‘绿水青山’贡献自己的力量,这该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

179c8ada2a39f1da48a5bdf1f7da915d_bfb63.j

  2023年,在研究院支持和团队支持下,李怡招第一次作为省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牵头申报并承担了浙江省“尖兵领雁+X”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尽管已有多年科研积累和项目承担经验,但还是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坦言道。从组织申报团队到统筹申报材料,从技术路线设计到实施方案论证,每一个环节都像是一场"渡劫"。

  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于不断探索内在的潜能。为了组建最合适的申报团队,除了依托研究院的推荐外,李怡招还主动出击,多方联系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前只需要专注技术攻关,现在还必须把藏在身体里的另一面能力都激发出来。"他这样形容自己的转变。那段时光里,李怡招白天协调各方意见,晚上反复修改申报材料,常常工作到深夜。

9d6ce3ab136cbd0ad260626466355489_bfb63.p

         正是这种全身心的投入,让他和他的团队成功拿下了这个科研项目,也为后续的技术攻关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项目组已完成核心催化剂的实验室研发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系统集成与示范应用,计划率先在湖州地区的养殖废水和冶金废水处理领域开展工程验证。

        之后,李怡招继续发力,和团队小伙伴一起研发出利用工业固废和二氧化碳吸附矿化生产新型建材的绿色低碳技术,实践成果入选“第二批湖州市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典型案例”名单。此外,相关产品还获得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和浙江省“绿色建材产品”等荣誉。

        “做科研就像跑一场马拉松,比的不是一时的速度,而是持久的耐力。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积累经验的必经之路。”李怡招说。

科研人的“多重角色”

        除了繁忙的科研工作,李怡招还肩负着新材料与能源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的职责。"这无疑是个双重挑战。有时候深夜制定完实验计划,还要准备第二天的会议材料。"李怡招笑着说,"但管理工作让我学会了从更高站位思考问题,这不仅使我保持对科研的敏锐度,又让管理决策更接地气。"

  李怡招还积极参与到服务地方的工作中,他曾受邀为湖州市爱山小学的学生们开展公益讲座,科普环境污染治理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从小树立爱护环境的绿色低碳意识。

       近年来,李怡招所在团队不仅积极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同时与美欣达集团开展技术合作,更与湖州市环保集团共建联合实验室,将科研成果实实在在写在湖州的绿水青山间。得益于湖州市人才政策,李怡招在这座城市安家落户,他的孩子也成为研究院第15个在湖州出生的“研二代”和“湖二代”。回望四年来在湖州的时光,李怡招说:“我感到非常幸运来到湖州研究院工作,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让我有足够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f2ff1f232bac13a1e96a5543d8791462_bfb63.j

        展望未来,李怡招认为环境污染治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无限机遇。他相信在人工智能与各个领域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下,AI技术在环保产业中的应用正逐渐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希望未来可以在环境监测、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上进行智能化升级,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强大的科技支撑力。


编辑:助理编辑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