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以心润心,心理课程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文:许玮、席丹荔 图:心理中心 来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时间:2025-04-25 112

  紧贴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联动“校内+校外”力量,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打造“1+N+1”课程体系,畅通课堂育人主通道;融合“多元+共享”资源,拓展心理支持全场景,推动构建体系化、全覆盖的心理育人格局。如今,一门门贴近生活、引发共鸣的心理课程,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青年学子心中播撒阳光与希望。

师生协同,“校内+校外”共筑育人矩阵

  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党委学生工作部部属下,持续推进育人力量的协同整合,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覆盖全面的育人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立心育课程的校内+校外指导专家组,对心育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评估机制等进行全面指导,保障课程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组建了“心理健康教师+学院辅导员+不同学科教师”三位一体的教师队伍和“心理委员+宿舍长+心理爱好者”学生为本的朋辈队伍。目前教师团队80余人,学生心理委员400余人,切实保障全员育人。

三阶递进,“1+N+1”回应成长需求

  聚焦学生心理成长中的多元需求,精心构建了“1+N+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1门筑基础的心理类基础课、N门拓视野的心理类特色课、1系列促提升的心理类大师课,构建起普及性、发展性、提升性的阶梯式课程架构。

image.png

  1门核心通识课起到“筑基”作用:“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历经15年的建设发展,荣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等荣誉。课程每年秋季学期开设80余个班次,覆盖全体本科新生,成为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提升心理素养的“第一课”。在2024年课后调研中,94.9%的学生表示“能够很好地理解与实践课堂中所学到的心理素养知识”。

  N门素质选修课起到“拓展”作用:围绕人际关系、情绪调节、压力应对、生命意义等大学生突出议题,建设起20余门素质选修课程与创新拓展项目。课程贯通一二三课堂,兼具知识性、体验性与实用性,年均选课达1000余人次。

  1系列心理类大师课起到“进阶”作用:迄今共开设9门“成长·同行”心理类大师课,邀请国内心理学领域知名专家来校开课。受邀嘉宾包含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最强大脑”中国战区领队攸佳宁等教育名师。专家们从人文、心理等视角出发,通过案例、故事、互动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理解自我、理解他人的窗口。

  3月27日-29日,本学期第3期“成长·同行”大师课顺利开展。许燕教授在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调节》课堂中,与学生们一起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的新时代,我们要如何与焦虑共处”,引发学生的广泛共鸣。“这节课让我第一次正视了自己内心的焦虑”,“她让我重新理解了脆弱,也学会了自我关怀”。

image.png

image.png

资源联动,“多元+共享”丰富心育生态

  心理中心积极联动校内外资源,将五育并举与心理育人工作密切结合,为学生带来沉浸式的心理体验。比如,联动校体育部开设体育健心课程,帮助学生身体运动的同时释放压力、调节情绪;与素质中心等多部门合作,推出“心艺场:艺术疗愈生活”的系列团辅活动,让园艺、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成为抚慰心灵的桥梁。

image.png

  针对研究生群体,中心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密切回应研究生心理成长中的痛点问题。制作了12期线上微课,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调节科研压力、处理师生关系、平衡学业生活等议题,并配套开展专题讲座,旨在帮助研究生更好地应对学业、科研、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提升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image.png

  此外,中心精心制作了20余期“家校共育”空中课堂系列视频,帮助家长了解更加科学地把握孩子在大学阶段的心理需求与突出困扰。家校联动,共同助力孩子成长成才。

image.png

  未来,心理中心将继续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持续完善课程体系,致力于打造有深度、有温度的心理健康课程,助力每一位学生拥有健康心态、阳光人生。

编辑:罗莎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