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物名片:张昭,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电子信息专业2021级工程博士研究生,师从许春香教授。获得电子科技大学2024年度“成电杰出学生”、2025年“学术新秀”等荣誉称号,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拟推荐为四川省2025届省级优秀毕业生。博士期间致力于区块链、数据安全和应用密码学的研究,累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TIFS、TDSC、TSC、TMC等国际顶级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论文5篇。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2项获得授权,并成功完成1项成果转化。作为骨干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科研项目等。获中级经济师证书、金融风险管理师证书、特许金融分析师一级证书。
张昭在国际人工智能+大会上担任分会场主席
“在硕士阶段,我觉得银行是我最好的选择。从没想过我会跨界成为计算机专业的博士。”是什么让他毅然决然地踏上这场跨界之旅呢?
踏入未知,走入金融与区块链的学科缝隙
硕士毕业后,张昭顺利地进入银行工作,每天按部就班地处理业务,践行金融报国的初心。出色的业务能力让张昭接触到更多的核心业务。但越是深入实践,张昭越能看到现有金融体系中隐匿的深层问题。他很快就发现传统银行体系受到资源错配、信息不对称、安全隐患频发等问题的严重制约。
工作之余,张昭会查阅专业书籍补充知识。偶然之间,在翻阅《银行4.0》这本书时,他如获至宝:“传统银行体系必将迎来革新,区块链将大幅提高银行效率,什么是区块链?怎么应用区块链?”书籍的启发与自己日常工作的反思快速地在他脑中碰撞、融合,他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学习区块链知识、探索科技赋能金融的革新之路,以科技报国、金融强国!
这个想法让张昭兴奋不已,随着这个信念的愈发坚定,他毅然辞去银行的稳定工作,开始系统学习区块链知识,并申请攻读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博士学位。
离开校园两年的张昭再次拿起书本,晦涩的术语与复杂的理论曾让他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太过冲动?“那段长达半年的申请历程,无疑是我人生中最煎熬的时光,未来如同迷雾般笼罩着我。”然而,当电子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翩然而至时,所有的彷徨与不安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抑制的喜悦、由衷的感谢,以及对即将开启的学术征程的无限向往与求知热忱。
日夜兼程,达成脱胎换骨的蜕变
首篇论文的撰写过程尤为艰难,稚嫩的观点、薄弱的知识积累以及不够规范的写作格式,使得初稿距离导师许春香教授的要求相去甚远。“许老师逐字逐句地指导,我们反复推敲每一处表述,直到完全达标才继续修改下一句话。”张昭回忆时充满了对导师的感激,“团队的周俊辉老师负责指导我的英文写作,从词汇选择、句式结构到时态运用,常常一个段落就要打磨一天。”
在两位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张昭的论文写作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经过长达一年半的反复修改与投稿,他的首篇学术论文终于成功发表。正是这篇文章获得的认可,为张昭后续的学术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坚定了他继续深耕科研道路的决心。
第一次的成功经历让张昭倍感鼓舞,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不断的摸索试错下,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其中包括4篇CCF A类论文,发表在TIFS、TDSC、TMC、TSC等网络安全领域顶级期刊上。张昭还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其中2项已获授权。
张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作报告
截至目前,张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发表于信息安全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的论文“Privacy-preserving Cryptocurrency with Threshold Authentication and Regulation”,该研究从方案设计到论文撰写均由他主导完成。“区块链技术虽然通过其公开透明的特性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地域限制,显著提升了银行效率,”张昭解释道,“但完全透明的交易记录往往不符合实际隐私需求。现有研究虽关注了隐私保护,却忽视了监管的必要性。我们的创新在于在保障用户隐私的同时,赋予监管部门追踪可疑交易的权限,从而有效防范洗钱和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
在博士研究期间,张昭取得了多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分布式匿名凭证方案,为互联网通信安全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突破。基于区块链技术,他设计的新型电力交易系统已在四川省电力公司科技项目中得到实际应用。作为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科研项目的重要参与者,他专注于物联网数据传输风险防控的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在香港理工大学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张昭深入了解了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前沿发展。这些科研实践不仅丰富了他的研究经验,更让他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他山之石,艺体兼修对抗学术压力
“考研后开始健身,当时我想改善身体健康状况,控制饮食结合科学训练让我一年减掉了70斤。”规律运动让张昭感受到了正向循环,健身已成为张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仪式。
“有时候担心晚上需要加班,我就早上5点起来健身,完成训练后再去工作。”被问及如何一年减重70斤时,张昭的“J”人格特性显露无疑。“学校食堂的鸡胸肉和卤鸡腿很健康,我经常去。每天在食堂打菜之后,我都会拿出电子秤记录摄入的重量,然后记录在Excel表格里。”张昭健身的习惯已有7年之久,规律的训练,不仅成为张昭科研路上的放松时刻,也使他的力量举重总成绩达到600KG。
健身中的张昭
在追求体魄强健的同时,张昭同样重视艺术修养。张昭拥有钢琴和书法最高级别证书,他将艺术视为科研的调剂:“琴键上的旋律能梳理思绪,笔墨间的韵律可重塑专注。”当遇到科研瓶颈时,这些艺术实践成为张昭转换思维的有效方式。
在努力提升自我之余,张昭始终保持着对社会责任的践行。张昭积极参加“世界献血者日”主题宣传活动,累计献血超2000毫升;在大年初一前往四川省洪雅县看望留守儿童,为他们带去科学启蒙。这些行动印证了张昭“学术价值最终要回馈社会”的信念,展现了科研工作者的人文关怀。
张昭参与无偿献血
科研之路,始于初心,成于使命,归于家国。从金融行业的实践积累到科研深耕的技术创新,张昭用青春谱写了一段“逐梦报国”的青春乐章。“不做追逐热点的技术套利者,而要成为重塑金融基础设施的架构师。有更多这样的人才,中国金融强国之路才能行稳致远。”张昭说。
高校既是创新的沃土,也是人才的摇篮。未来张昭决定投身高校,通过自己的科研攻关,解决金融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为国家复兴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他也希望通过教学,培养更多兼具金融素养与科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让更多青年在科技与金融交汇的浪潮中承担起强国重任。
张昭在香港理工大学访学期间留影
展望未来,张昭表示,将以金融科技为创新之矛,以网络安全为守护之盾,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以家国情怀为奋斗底色,以技术突破为时代担当,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书写新一代成电人的使命荣光!
编辑:罗莎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