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自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国之大者”,忠诚奉献、同心同德、砥砺奋进,团结带领全院师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推动学院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奋力谱写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举旗帜把方向,党建工作上台阶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院师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学科优势,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党建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理论网等主流媒体发表阐释文章400余篇。“省市校院”四级宣讲团分层次多面向广覆盖开展理论宣讲600余场。1篇论文入选中宣部等七部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学院党委被评为学校理论学习先进单位和成都高新区党建共建先进单位。学院获得学校党的建设单项工作优秀2次。
强化支部班子建设和党委监督,推进支部组织生活常态化规范化。优化支部设置,学院选派教研室主任或学术骨干担任支部书记,实现“双带头人”全覆盖。定期开展支部书记、支委业务培训。不断丰富组织生活形式,组织师生党员赴广安邓小平故里等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主题晚会和“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党日活动等,进一步提升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和吸引力。
大力实施“对标争先”创建计划,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院依托二级党组织书记领航项目和党支部书记引航项目,持续开展“对标争先”创建计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被评为四川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获学校先进党支部3个,学校“双带头人”工作室2个。先后有8名同志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1名同志评为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
瞄前沿搭平台,学科科研新突破
学科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学院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入选四川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四川省首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获批全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先进单位,获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基地。
科学研究整体实力有大提升。科研立项项目近30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社科基金30项(含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9项(含重大项目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省级课题39项(含重大项目4项)。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在人民出版社等高水平出版社出版著作30余部。学院科学研究整体实力有大幅度提升。
高水平学术会议彰显影响力。学院针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立足学术发展前沿和学科发展重点,围绕“精准思政”“网络思政”等主题主办高水平学术会议20次,不断筑牢学院在精准思政、网络思政研究方面的学术高地,在全国影响力不断彰显。
抓改革树品牌,思政课教学提质量
加强思政课改革,打造“三位一体”一流思政课程。学院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2门、“四川省线上一流课程”1门、四川省线下一流课程”4门、“四川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2门、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重走长征路社会实践和灾后重建社会实践分别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案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1门课程获“四川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以教学竞赛为抓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院教师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特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全国高校青教赛思政组二等奖1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案评比”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第三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1项,四川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1项;四川省高校青教赛思政组一等奖1项;四川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讲课比赛特等奖3项。
深化教学研究,精心培育教学成果。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1项,教育部“一省一策”1项,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省级教研教改项目2项。
育引并举,人才工作显成效
外引内培相结合,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初现成效。打造以国字号人才为引领,以省部级人才为主干,以校百人、接力计划为推动的三级人才队伍体系。全职引进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1名、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3人、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现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指导委员会委员5名,四川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各1人,委员8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1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1人,新增省市级人才10人。
配齐建强教师队伍,职称结构日趋合理。积极推进骨干教师引进和校内党政干部转为思政课教师工作,师资队伍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现有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114人。
打造高水平教师培养平台,培养效果初显。学院着力打造思政名师工作室,学院新增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四川省名师工作室2个,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
强能力显特色,人才培养有亮点
坚持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获得感。学院通过延伸第一课堂,活跃第二课堂,打造实践育人型学生组织。3人入选省委理论宣讲团成员, 1人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人次获全国最美大学生、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获得2020年度“中国电信奖学金”天翼奖,连续4年获评校级“优秀研究生会”,“人文经典读书会”获评全国百佳社团。
坚持招生和就业双口并举,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学院坚持招生和就业双口并举,切实提升“双口”质量。生源质量逐年提升,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率90%以上,历年学位论文抽查合格率100%。
编辑:刘瑶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