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7月7日至12日,计算机(网安)学院“人工智能 赋能乡村”实践队智创绵阳队深入四川绵阳,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怀揣着“科技赋能乡村”的使命,深入科技高地、探访振兴典范、感悟红色精神、体验文化底蕴,在实践中深化认知,探索人工智能服务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
在游仙区统战和群团中心举行的启动仪式上,游仙区团区委书记王耀从“需求锚定-技术赋能-成果转化”三个维度清晰阐释了本次实践的要求,特别强调“要让AI技术真正扎进绵阳土壤”。副书记张琪敏通过“中国科技城”“李白故里”“三线建设”等鲜明的“绵阳符号”,进一步加深了队员们对这座科技与文化交融之城的理解。实践队指导老师向雨桐为游仙区团区委和同期实践的中国科大少年班同学介绍了电子科技大学和计算机(网安)学院基本情况。
启动仪式后,队员们前往绵阳市博物馆研学,在汉代漆器制作技艺、梓潼“两弹城”建设史料等珍贵展品前驻足学习,为思考运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和活化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素材。
科技是绵阳最鲜明的底色。队员们便走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馆,在工作人员生动的讲解和互动体验中,系统了解了绵阳从三线建设时期到现代化科技新城的辉煌历程。“没想到绵阳在科技创新领域有这么多突破!”实践队副队长张硕的感叹中充满了赞叹。
随后的产业探访行程聚焦“硬科技+软服务”。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队员们观摩了智能制造的最新成果;在核医疗产业园,深入学习了核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在维博电子,精密运作的机械臂和广泛应用的电量传感器,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高新技术如何赋能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升级;在东材科技,队员们见证了传统制造业向新能源材料、光学膜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华丽转身,其产品在三峡电站、“复兴号”动车组等大国工程中的应用令人赞叹。光子技术研究院展示的激光技术在医疗和文物修复上的应用,更让队员们对“一束光”承载的无限可能惊叹不已。
实践期间,队员们前往梓潼两弹城,在博物馆和邓稼先故居深入了解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两弹元勋们为国奉献、勇攀高峰的使命感,成为队员们思考如何将个人所学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的强大动力。
在魏城镇铁炉村张勇纪念馆,队员们聆听了年仅38岁就积劳成疾、不幸早逝的原村支书张勇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红色精神的洗礼,让队员们更加坚定了用科技服务人民、服务乡村的信念。
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是本次实践的重要关切。在魏城镇铁炉村党总支副书记曹富兴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该村的数字化治理中心和特色文旅项目。铁炉村通过“数字+农业”的有效实践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了宝贵的乡村数字化治理样本。人才是振兴的关键,队员们还实地探访了游仙区人才公寓,了解当地“人才安居工程”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保障机制,思考如何为乡村吸引和留住人才。
在江油李白故居,队员们漫步青石板路,置身古朴建筑,在李氏训子书前感受家学传承,在李白手书《上阳台帖》复本品味豪迈诗情,穿行诗碑林间领略盛唐气象。登太白楼远眺,队员们不禁思考:如何运用AI技术,让李白诗歌更生动地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诗韵与科技的碰撞,激发了队员们创新文旅体验、活化文化资源的灵感。
实践结束后,全体成员针对实践过程中的感悟展开了交流讨论,队长张桂波表示:“震撼于绵阳的硬核科技,更看到AI落地的广阔天地。乡村的痛点正是技术创新的起点,要让智慧方案真正惠及田间地头。”实践队队员李科艺表示:“从‘隐姓埋名人’到‘数字新农人’,接力棒在手。用所学扎根乡土,让科技有温度地改变乡村,是我们这代青年的责任。”
编辑:刘瑶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