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经管学院“经彩岑巩行”本科生党员骨干调研队深入贵州岑巩调研乡村外贸企业发展
文:徐林梅、杨立城、魏莹 图:曹雅懿、袁婥宁 来源:经管学院 时间:2025-07-20 356

  7月9-12日,在管科系党支部书记晏鹏宇教授与MBA教育中心副主任刘刚老师的带领下,经济与管理学院“经彩岑巩行”本科生党员骨干调研队奔赴贵州岑巩,循着“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的脉络,深入田间地头、企业厂区、村寨支部,以专业视角赋能外贸发展,用“成电智慧”为岑巩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注入新动能。

深耕外贸沃土,解锁“黔货出海”密码

  翠色绵延的茶山,是岑巩大地跃动的绿色诗行。在这片孕育了优质茶叶的土地上,黔凝香茶叶有限公司作为当地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标杆企业,正书写着“绿叶”变“金叶”的故事。

  “从黔货出山到黔货出海,不仅是空间的跨越,更是产业链的跃升。”循着茶香,“经彩岑巩行”调研队首站来到黔凝香有机茶园。漫山茶树郁郁葱葱,队员们踏着晨露走进田间,与企业负责人细聊有机茶叶的种植标准、采摘流程及加工工艺,深入交谈茶叶外销渠道与国际市场发展情况,围绕“提升茶叶附加值、拓展海外市场”展开热烈探讨,为茶园的外贸之路出谋划策。

  “一片叶子带动一方经济。”公司创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不仅实现了茶园的科学管理、规模化发展,更紧密联结了广大农户,尤其是实现了对脱贫户的覆盖,让茶产业成为带动乡亲们稳定增收的“绿色银行”。正如该负责人朴实而有力的话语:“50元一斤的茶青,手快的一天能挣300块!”

0E812E398E513500070BF339253_8A4DE739_C7E

  外贸探索不止于茶香。在经开区,“经彩岑巩行”调研队聚焦打火机外贸产业,通过校企座谈会深挖“小打火机闯世界”的密码。企业负责人透露,每日有30万只打火机出口,但利润微薄,还面临原材料涨价、海运费用上涨及国际贸易壁垒等问题。双方就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优化外贸流程等深入交流。“经彩岑巩行”调研队结合专业知识,为企业提供了依托区域贸易协定争取便利、探索外贸流程优化路径、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效率等建议。

71C0E4A35EA4ADC4BA8AEB2D2EB_9A4502D3_9D4

  在汉豪电气公司,队员们参观生产车间,了解打火机从零部件组装到成品检测的全流程,重点调研其出口市场布局、跨境物流及国际订单情况。

激活乡村动能,探寻治理与文化共振之道

  乡村治理是振兴的基石。“经彩岑巩行”调研队在塔山村深入学习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塔山经验”——凝聚群众、推进共治、解决难题、整合资源、注重引领、发挥优势。走进村寨,“四抓四强”行动的成果随处可见,村“两委”班子学历层次显著提升,4名大专及以上学历成员成为发展“领头雁”。“党支部联经济组织”模式带动7个村抱团发展,成立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年出栏生猪2.5万头、肉牛存栏800余头,村民年均增收显著。

8896548AD702E4B6C0837560469_5E36FE41_D1B

  创新赋能路径,激发内生动力。职业农民培训中心聚焦市场需求,开设叉车驾驶、养老护理等紧缺工种培训,年均培训600人次,已助力83名村民实现技能就业。积分超市建立“1分抵1元”兑换机制,将村民参与公益服务、产业发展的行为量化赋分,结合市场化运营模式,形成可持续的共建共治激励体系。

深化校企联动,以联学共建破解发展瓶颈

  党建引领下的校企深度联动是此行重点。调研队走进美洋洋食品有限公司,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与贵州美洋洋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进行联学共建,并联合开展“红心共筑调研行,校企联动促贸兴”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围绕“党建如何赋能外贸”、“高校如何助力企业突破瓶颈”、“数字营销人才引进”等话题深入研讨,调研特色农产品外贸发展。

1E901F9A523CF690CE3FAC62E40_16C1AA6E_6FC

  公司创始人龙丹女士介绍了企业的起源与发展,强调校企协同和结对帮扶对公司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座谈会中,对于黄桃干、红薯干等深加工产品的包装设计,企业自身文化标识的建设,出口日韩、俄罗斯等市场的渠道建设等问题,队员们向公司创始人龙丹女士逐一请教,仔细梳理了解相关食品加工产业链的各个流程。在“建言献策”环节,调研队认真了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针对企业外贸发展瓶颈提出了三大转型升级路径。一是构建品牌战略新体系,树立品牌人物形象,开发相关文创或卡通IP包装,同步加大线上销售平台营销力度,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二是开拓宠物零食新赛道,研发猫狗之外的动物功能性零食,抢占国内新兴市场。三是深化校企联动新机制,通过设立商业比赛、共建产学研基地等举措,将电子科大智力资源转化为企业创新动能。

赓续千年文脉,锻造文化出海新引擎

  为探寻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层路径,“经彩岑巩行”调研队深入思州石砚博物馆,在这片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与“石头上的史诗”的对话。

  在博物馆,实物、文字、书画、场景模型与高科技技术的交织,多维度展现思州石砚的璀璨光华。“经彩岑巩行”调研队队员门凝视着那些图案精巧、结构严谨的石砚,无论是气韵生动的龙凤麟鱼,还是意境深远的山水人物,皆能浓缩于方寸砚台之上,造型千变万化,令队员们叹服于其艺术造诣之深广。这不仅仅是一件文房用具,更是古思州文化基因的具象承载。2021年5月,“思州石砚制作技艺”荣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标志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工艺获得高度认可。

  走进思州石砚博物馆,调研队系统学习了“金芯石”的独特材质特性与“周氏龙派”的精湛雕刻工艺(已入选《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浸润于千年文墨气息,触摸“金芯石”上的龙纹雕刻,了解其从民国兴衰到当代传承的历程,调研队队员们无不感受到非遗技艺在岁月长河中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与匠人精神的代代相承。如今,推动思州石砚文化产业出海正当其时。队员们建议将这一非遗瑰宝纳入文化贸易版图,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国际文化展会等渠道,让精美的石砚走向全球市场。

3BD123CD0AFBD6FD9F8F62B9690_CA7D2977_3C2

  石砚与农特产品、打火机产业相映成趣,构成了岑巩“传统与现代共生”的产业图谱。

聚焦品牌建设,助力“金果子”香飘海外

  皮薄多汁、酸甜适中的思州柚,这颗镶嵌在岑巩山水间的“金果子”不仅是荣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特产珍宝,更是贵州农产品扬帆出海的主力军。将这份“岑巩味道”成功推向国际市场的,正是位于岑巩县思旸镇食品园区的黔品思创贸易有限公司——岑巩县重要的农特产品出口企业之一。在黔品思创贸易服务中心,企业负责人向“经彩岑巩行”调研队展示跨境成果,其年出口思州柚等农产品300个货柜至俄罗斯,带动黔东南13家生产企业协同发展,2025年跨境营收目标突破千万元。

  调研队分析后认为,该乡村外贸企业已取得突破性成绩,但仍存在三大挑战。一是跨境金融梗阻,贵州全域缺乏外汇结算点,俄方回款需辗转外省,致使资金链长期承压。二是通关盲区,俄罗斯海关未向国际平台同步数据,企业空运货物常陷“查无信息”困局。三是文化壁垒,俄方消费者对贵州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度较低,产品包装与营销方式需更加贴近当地审美与消费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该企业的出口资质审批曾获上级关注与支持,资质获批后相关信息已同步至国家官方平台,为国际合作搭建权威桥梁,也彰显了创始人坚守品质、开拓创新的精神。

  “从金融破冰到产品再造,成电方案让黔货出海有了破壁利刃”,企业负责人感慨道。面对复杂的外贸业态,企业在中信保政策性保障(货款违约可获10万美元赔付)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区块链实验室的技术优势,为跨境贸易的顺利开展筑牢了多重保障防线。

CCEB74BD7963DE32F51EC87C708_6F925F2A_696

  四天的贵州之旅,“经彩岑巩行”调研队以党建为引领,以专业为支撑,在茶香、火光、果鲜与石韵中,勾勒出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从破解“小茶叶”“小打火机”的外贸困局,到激活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再到为非遗文化与农特产品插上“出海翅膀”,“成电智慧”始终与岑巩的乡村产业脉搏同频共振。这不仅是一次智力帮扶的实践,更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以专业赋能打通“黔货出海”的堵点,以校地协同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石,让青春力量在田野间扎根,让智慧光芒照亮特色产业的升级之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写下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鲜活注脚。

编辑:罗莎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