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7月14日-2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岑巩信马言马研究生实践队赴贵州省岑巩县塔山村开展支教实践。实践队围绕爱红色江山、爱灿烂文化、爱骨肉同胞开设“红星黔行 青马筑梦”系列主题思政课,为50余名孩子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场域,让信仰之光、文化之美、团结之力照亮山区少年的成长征途,用青春实践书写思政育人的乡村答卷。
红色江山是历史的传承,更是青春的信仰坐标。队员罗雪以《手绘山河志,心向中国红》为引,带领孩子用画笔勾勒祖国轮廓。“天安门的红墙要画得亮亮的!”稚嫩笔触里,家国情怀悄然萌芽;《以“岑巩新貌”画祖国》课堂上,孩子们用色彩捕捉家乡变迁。“新学校、新马路是祖国发展的模样!”当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党徽图案在画纸上绘成,当画作拼成“祖国万岁”,红色基因和爱国主义精神在美育与思政的融合中,深深植入少年心田。
队员廖晓兰开设了《妙笔勾勒红色地标》课程,她通过生动讲解和细致描绘,让岑巩的红色记忆化作孩子们手中可触摸的地图。课程接近尾声时,孩子们齐声合唱《我和我的祖国》,那嘹亮的歌声是红色江山课堂最动人的注脚。
灿烂文化是家乡的底色,更是民族的精神根脉。队员袁丽亚的《思州心晴:岑巩少年的心灵成长小课堂》,将本土文化巧妙融入心理疏导之中。“思州石砚的花纹,就像生活中的美好,教会我们要学会沉淀。”
队员陈晓林深入挖掘《思州文化探秘与抗战历史》,将古老传说与烽火岁月交织呈现。“原来思州先辈们也为抗战出过力!”孩子们在触摸文化瑰宝时,眼神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课后,孩子们自发收集家乡故事,立志要当“文化小传人”。
骨肉同胞情是苦难的共情,更是团结的力量源泉。队员董婉婷的《黔山筑后方 热血护山河》课程,聚焦贵州抗战公路,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讲成“同胞守护记”。二十道拐,这条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抗战公路,曾是运送抗战物资的生命线。无数先辈不畏艰险,用血肉之躯和顽强意志,保障了物资的顺利运输,为抗战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当听到先辈们舍生忘死护山河的英勇事迹,有孩子红了眼眶,有的孩子眼眶湿润,对“骨肉同胞”有了具象而深刻的理解。
《石榴花开结同心,同铸民族共同体》课堂上,董婉婷用石榴果实作比,“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就像各民族同胞心连心”。孩子们剥开石榴时恍然大悟:“原来团结就是不分开呀!”当大家把石榴籽混装在一个盘子里,齐声说“这是我们的‘同心果’”,民族共同体的种子已悄悄埋下。有孩子主动把石榴籽分给同学:“就像老师说的,我们要像一家人!”
实践期间,队员们随同学院党委书记徐守仁和岑巩县委副书记徐科一行赴岑巩县红色文化展陈馆参观学习岑巩红色文化,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红色教育中汲取思想力量。
实践队还与孩子们一同走进岑巩县红色文化展陈馆和红二军团临时指挥部旧址。踏入展陈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途经岑巩时艰苦卓绝的历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孩子们围在展柜前,仔细聆听队员们讲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在红二军团临时指挥部旧址,斑驳的墙壁、陈旧的桌椅,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艰辛。孩子们久久凝视着这些历史的痕迹,深刻感受着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前日课堂的知识化作实地感悟,“原来英雄离我们这么近” 的感叹,让思政教育真正 “走深走实”。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支教队以行动诠释 “大思政课” 的实践力量,努力让红色基因、文化自信、担当精神融入孩子血脉。未来,这份青春火种将继续燃烧,照亮更多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让思政之花在祖国大地绚烂绽放,书写新时代青年报国的生动答卷!
编辑:罗莎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