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巴塘县教室里,当光线穿过三棱镜,形成彩虹的瞬间,欢呼声点燃了整个教室。藏族男孩扎西兴奋地拉着电子科技大学“老师”的手,表达“原来物理这么神奇”这一幕,正是金弦实践队为巴塘孩子们精心设计的科普课堂缩影。与此同时,在弥漫着咖啡与酥油混合香气的“曲珍的小店”里,患有眼疾的店主格秋曲珍指尖熟练地分拣着咖啡豆,用清澈的藏族歌谣和灿烂笑容,向围坐的队员们讲述着“用心看见世界”的故事。7月11日-25日,15名成电学子(含7名本科生、3名硕士生、2名博士生)深入川西,前往被誉为“高原江南,弦子故乡”的巴塘县,在支教课堂播撒知识火种,在街巷工坊探寻文化根脉,书写了一场知识与温情、青春与高原的“双向奔赴”。
课堂深耕:精准施教激发求知热情
抵达巴塘后,实践队迅速与共青团巴塘县委对接,精准把脉学生需求。团队面向160多个孩子精心打造“基础+素养”双轨课程:一方面,队员们发挥学科优势,运用互动游戏与生活案例,为孩子们“解锁”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难点;另一方面,开设“科普进高原”特色课堂,开展“寻光之旅”“空气的力量”“声波是什么”等科普讲座,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与创新的种子。“看到他们从疑惑到恍然大悟的眼神,再到追着问‘老师,明天还来吗’,所有的疲惫都值了,”队员周职彦感慨道。
行走体悟:沉浸调研触摸文化脉动
教学之余,实践队深入巴塘社区,开展沉浸式文化调研。在政府与居民共建的公共空间“嘻啵锋巢”(社区共享空间),队员们被其朴素而温暖的氛围打动:书籍、本地艺术作品自然陈列,成为环卫工歇脚、孩童阅读、游客咨询的温馨港湾,队员刘喆谈道:“这让我们看到了基层社区治理和居民文化自觉的生动样本。”
探访“曲珍的小店”成为队员们难忘的经历。店主格秋曲珍虽患眼疾,却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热情,将小店经营得有声有色。“虽然看不见,但我能闻到咖啡的香气,能听见客人的笑声,”她边熟练操作器具边分享创业故事。当悠扬的藏族祝福歌谣从她口中流淌而出,队员们静静聆听,“那一刻,我们不仅品尝了咖啡,更品读到巴塘人坚韧乐观的生活哲学和流淌在日常里的文化精神。”
专业赋能:智慧助力激活民艺新生
实践队深度参与了在地文化品牌项目“嘻啵巴塘”。在导演罗松格列的分享会上,“民艺是活着的生活方式”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队员们。针对藏绣、黑土陶、牦牛毛编织等非遗传承现状,队员们结合专业背景积极献策,赋予民艺产品更广阔的市场。协助搭建巴塘民艺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块,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所选商品进行个性化定制,满意并生成图片样例后,再由巴塘民艺工作者制作。此外,队员们跟着“巴塘果然”视频号创作者扎西邓珠,一起走过他从小到大一直走过的路,听他分享巴塘苹果的故事以及自己的创业经历,醇香的酥油茶在绿意盎然的小院中缓缓散开,实践队与巴塘的情谊已然落地生根。
双向奔赴:青春实践结下深厚情缘
离别时刻,孩子们用画满实验场景和老师画像的卡片,以及写着”谢谢老师教我发光“的小手工表达不舍。对于金弦实践队成员而言,巴塘之行是一次深刻的成长洗礼。“从站上讲台的忐忑到被孩子们信任的感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巴塘教会我们太多,”博士研究生任晓鹤谈到:“罗松格列所记录的手工艺人的故事,更让我思考科技如何更好地赋能个体与传承。”
巴塘县团县委负责人深情寄语:“电子科大学生教师的到来,让公益更有温度,为文化传播插上了青春的翅膀。期待未来更多这样的‘双向奔赴’。”高原的风,携着收获与约定,金弦实践队在巴塘课堂、街巷、工坊播下的种子,必将在时光中生根发芽,绽放持久光芒,也激励着更多高校青年投身祖国广袤大地,用脚步丈量,用智慧奉献,书写无愧时代的青春答卷。
2025年是金弦实践队赴巴塘县开展社会实践的第四年,未来,金弦实践队将接续奋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走进乡土中国深处,主动“自找苦吃”,并依托电子信息学科优势,致力于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将所学尽所用,继续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奋勇前行,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编辑:刘瑶 / 审核:罗莎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