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学子在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中获佳绩
文:吴迪一 来源:格拉斯哥学院 时间:2025-08-21 900

  8月10至13日,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应用赛道全国总决赛在南京江北新区顺利举行。该赛事由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主办,东南大学、南京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承办。我校获得全国一等奖8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1项,企业专项奖1项,优秀组织奖1项,其中一等奖数量与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并列第一,获奖总数全国第一,刷新成电学子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微信图片_2025-08-19_233926_809.png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应用赛道于2025年3月启动,共分为13道赛题,覆盖国内外嵌入式软硬件方向,报名队伍达到11800支,参赛学生32388人,参与高校735所。来自326所高校的1077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经过两天的比赛评审,共有158支队伍获得一等奖、311支队伍获得二等奖、550支队伍获得三等奖。

  在自动化工程学院叶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覃昊洁老师的指导下,格拉斯哥学院周易可、自动化工程学院李旭阳、格拉斯哥学院刘炳焱同学的参赛作品“基于Hi3516DV300的空地协同无人机自主巡航与动态降落技术”获得全国一等奖,该项目创新采用 “无人车+无人机” 空地协同模式,革新现有无人机配送体系,可显著提升物流效率与覆盖范围。无人机从移动车载平台起飞执行 “最后一公里” 配送,大幅拓展作业范围与续航。核心技术为基于 Hi3516DV300平台的视觉伺服闭环控制系统,搭载轻量化YOLOv3算法,能在光照突变、标志污染等复杂环境下,保障无人机快速稳定精准降落。系统中无人机、无人车及快递柜均集成北斗定位模块,通过Hi3861开发板与MQTT协议上传实时位置至华为云,用户可通过专属微信小程序全程追踪。该系统突破传统路径限制,在物流、应急救援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823cdfe06b418e14a47c263b1d2e44f5_75a27.j

  由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阎波、郭世盛老师指导,英才实验学院王登宇、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陈锐、英才实验学院霍泽伟同学组队的参赛作品“基于YOLO目标检测以及象鼻仿生进行仓储异形物体智能分拣的麦轮小车系统”获得全国一等奖,系统针对复杂环境下自主分拣需求,开发出融合目标检测的异形物体智能分拣系统。以OPENMVH7为主控,部署YOLOv10检测模型与抓取决策模型,通过串口控制STM32F103自制FOC驱动板实现抓取。仿生“大象鼻子+ 象牙”结构,以TPU打印柔性触手配合双FOC电机控制加临时承托平台增强稳定性。小车采用麦克纳姆轮结构,通过自制STM32H743IIT6驱动板实现全向运动,集成IMU与编码器,状态参数在触摸屏显示。支持手机APP远程控制、STM32交互控制器的十二种手势及语音识别,配套网站可远程监控,严格注册流程保障安全,多端协同提升效率与用户体验。

图片3.jpg

  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覃昊洁老师的指导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殷章彪、朱浩鸣,格拉斯哥学院崔云鑫同学的参赛作品“基于WS63的居家行走辅助康复的智慧步态识别鞋垫”获得全国一等奖。为了帮助帕金森、脑卒中和糖尿病足等患者更好地进行行走康复训练,该产品面向居家日常场景的智慧步态识别鞋垫来辅助行走康复。通过柔性压力传感器和惯性传感单元等识别如小步态、拖步、划圈步等异常步态,并通过震动触觉反馈提醒纠正步态。系统将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生成可视化康复报告和个性化训练建议,实现低成本、连续性的居家康复检测,弥补医院检测的局限,辅助医生为患者行走康复提供决策支持。

图片5.png

  格拉斯哥学院何子彧、蔡珺怡、舒林福同学的参赛作品“户外光储智能电源——基于瑞萨RA6T2芯片的双模式逆变器与DAB高效转换器”获得全国一等奖,该作品为户外设计的智能光伏储能系统,集成光伏最大功率点跟踪、高效逆变等功能。以RA6T2为主控,支持单相并网(PFC校正)与离网输出,适配车载电器、照明等负载。光伏输入通过 MPPT算法最大化采能,搭配隔离式DAB-DC/DC 拓扑(GaN器件,效率>90%),将15V低压升压至50V直流母线,保障逆变器稳定输出。内置锂电池管理模块(BMS),提供充放电及过温过压保护。用户可通过显示屏监控功率、电量等状态,切换离网供电或并网回充模式。整机轻量化设计,散热性好,解决户外能源获取难、供电不稳问题,实现 “光伏-电池-负载”一体化智能管理。

图片8.png

  在教务处指导下,格拉斯哥学院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理念,通过举办研讨会与工作坊强化师资培训,着力提升教师团队在技术创新、团队协作等领域的竞赛指导能力,基于竞赛丰富第二课堂课程,为学科竞赛储备优秀项目及团队奠定坚实基础。为参赛师生提供充足的软硬件支持,包括先进的实验设备、专业的竞赛培训及专属的实训场地,并精心构建竞赛宣讲会、行业前沿讲座、校企交流会等多元化交流平台,邀请经验丰富的导师、获奖队伍及企业专家为参赛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建立全面的跟踪与反馈机制,确保每位同学在备赛过程中均能获得及时的关注与支持。最终,我校28支队伍在全国总决赛中脱颖而出,斩获佳绩,彰显了学校在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及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卓越成效。


编辑:刘瑶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