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暑假期间,《古希腊的旅程》精品课程在清水河校区开课,作为学校通识课程《人类文明经典赏析》的延伸课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特邀来自希腊文化部、雅典大学的四位知名学者担任主讲,为校内多个学院师生带来对拜占庭时期文化、艺术与科技考古脉络的梳理解读,获得热烈反响。
课程开班仪式上,《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组与外国语学院负责人分别介绍了课程筹备、核心目标及跨文化学习对拓宽学术视野的重要意义,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负责人分享中心定位与美育成果,明确了课程框架,营造起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
为期两天的讲座精彩纷呈,通过还原中世纪日常、解析雕塑跨域传播、科技解锁古代技术及银器见证欧亚互鉴等专题分享,解码了拜占庭时期文明的多维魅力:
Platon Petridis 教授以《拜占庭早期居所里的晚餐》为题,结合最新考古发现,从住宅、家具、饮食到社会阶层,多维度还原中世纪早期拜占庭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填补了师生对该时期“日常史”认知的空白。
Chrysavgi Koutsikou 教授以克里特岛雕刻作坊作品等为例,通过图像对比分析,阐释了拜占庭雕塑艺术在巴尔干、东地中海的影响,拓宽师生对跨地域文化交融的认知边界。
Ioannis Papadatos 教授借青铜时代大理石加工工艺、冶金残留物分析等案例,演示了 X 射线荧光、岩相学等现代科技手段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揭示古代工艺与社会组织,因其内容兼具考古学与理工科的交叉属性,激发学子跨学科的研究兴趣。
Anastasia Drandaki 教授以《东地中海精英阶层的银制品(11-12 世纪)》为题,提出银器是文明互鉴媒介,通过“中国凤凰纹样入拜占庭”案例,呈现了当时欧亚大陆跨区域艺术交流的景象。同学们围绕银器的符号象征意义、复杂制作工艺及中外同期文物对比等问题踊跃提问,现场互动氛围热烈。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普遍反映该课程拓展了新视野,为大家打开了理解拜占庭——古希腊文明的新窗口。《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课程组负责人表示,该课程的开设既是为提升同学们人文素养备下的“大餐”,也是学校在推动“新工科”与人文教育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兼具科技思维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方面的有益探索。
编辑:罗莎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