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丽成电・奋斗之美】田欢:深耕微波光子技术,镌刻追光者的求真足迹
文:学生记者团 李嘉诚 李迪颖 新闻中心 罗莎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5-09-01 1258

  人物名片:田欢,中共党员,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光学工程专业2021级博士生,师从刘永教授,2024年度成电杰出学生(研究生)。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成电优秀毕业生、光电杰出学生、校“学术新秀”等多项荣誉,并入选中国科协首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及中国茅台·国之栋梁优才计划项目。博士期间在微波光子技术领域取得创新性发现,其研究成果以一作发表在APL Photonics 、IEEE/ Optica J. of Lightwave Technol .等国际光学权威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多次在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青年科学家大会、ACP及IEEE主办会议做口头报告交流;参与团队光学ADC、OEO等多项国家级项目课题方向,累计发表学术论文三十篇,申请专利2项。担任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校分会副会长、光电学院研究生党建工作学生负责人等,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及微党课大赛全校一等奖。

 2光电_田欢_202111050705.jpg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田欢

  从踏入光电领域的那一刻起,田欢便将“求真”与“躬行”融入个人科研的日常:在微波光子技术的前沿阵地深耕不辍,在服务集体的实践中传递温度,在科研与生活的平衡中编织光谱……这份对“光”的追逐,既源于他对学术真理的敬畏,更源于将个人理想嵌入国家需求的赤子情怀。

微波光子的深耕之路

  六年前,怀揣着对微波光子领域的浓厚兴趣,田欢以光电学院综合排名第二的考研成绩考入电子科大,成为刘永教授团队的一员。导师“做有温度的科研、培养有情怀的好学生”的理念,如同一粒种子埋进他的心田——科研不是冰冷的公式堆砌,而是带着热忱情怀的探索。

  在田欢眼中,刘永教授不仅在精神上为学生引路,更以行动为大家搭建起开阔的学术舞台。他积极带领团队参加各类国内外顶尖会议,总会在会场间隙告诫学生:“要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大变局,别困在眼前的实验数据里。”这种前瞻性思维的培养,让田欢逐渐跳出单一技术细节,学会从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的维度审视研究方向,也让他在微波光子技术领域的探索中,始终锚定“解决真问题”的目标。

  “刘老师课题组不仅有国际领先的光电技术科研平台,还承担着多项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其深耕的微波光子技术前沿方向,恰好与我的研究兴趣高度契合,这里有与产学研领域的广泛联结,其‘做实事、解难题’的科研氛围,正是我向往的成长土壤。”田欢说。

  在科研团队的成长,让他对“科研人”的角色有了更立体的认知:“这不仅是一份职业,更该是有温度、有情怀的事业。”与团队成员的互助协作,更让他坚信:“在这里能真正发挥所长,让研究真正服务国家”。

 1756540976135.jpg

田欢首次发现全新的孤子动力学

  田欢将自己的科研经历概括为“从‘有趣’到‘有为’”:“有趣”是攻坚克难的持续动力,“有为”是人生道路上始终如一的追求。在微波光子这片沃土,田欢找到了他的耕耘方向。作为一门面向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的学科,微波光子以其产生、传输和处理高速宽带信号的鲜明优势,深深吸引了他。为了弄清楚科研中遇到的“是什么”和“为什么”,他过上了教研室、实验室、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放下了休闲娱乐。每个清晨,他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望来到教研室,深夜入睡时还在思考未解决的问题,节假日和周末则是他更能专注研究的大好光阴。

  在导师刘永教授的指导下,田欢从未止步于眼前的“小成绩”,而是将目光投向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实践,立志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 “大有为”。

  “读书是一种思想上的享受,要勇于放下心理上的包袱。眼前的困难总是暂时的,未来总是更美好的。”导师的言传身教犹在耳畔,让田欢在面对实验瓶颈或论文拒稿时,总能以豁达心态拆解压力,将挫折视作科研路上的“必要养分”。

5.jpg 

田欢在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青年科学家大会上作口头报告

  对科研纯粹的热爱和不懈的耕耘,让田欢在博士期间实现了突破:他首次提出“微波光子时间耗散孤子”和“微波光子孤子分子”等创新概念,并首次发现时滞耦合OEO中的多TDS脉动动力学。这些研究成果为脉冲雷达等领域提供了多种优质脉冲信号源,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学术交流中获得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从个人耕耘到共同成长

  “科研的征途从不是孤军奋战的独行,如同田野间的套种模式——大豆与玉米根系交错、相互滋养,个体的成长亦需在与他人的联结中汲取力量。”田欢说。

  而这份协作的底气,正源自他在微波光子领域多年深耕的沉淀,带着对“光与微波共舞” 的探索欲,田欢还发表了7篇一作 SCI 论文,并在国家级项目的实践中,锤炼出破解复杂系统动力学难题的扎实功底。

  实验室里的田欢是师弟师妹眼中的“科研摆渡人”。协助导师指导硕士生时,他会逐字逐句推敲论文逻辑,带着学生反复打磨实验方案,最终共同在 Opt. Express期刊发表4篇SCI论文。面对团队中其他同学的科研难题,他从不吝惜分享自己的思路与经验,从文献解读到仿真调试,手把手参与近20篇合作论文的撰写,更联合申请了2项专利。 

  走出实验室,他的协作版图不断拓展。2019 年,因在学术交流中展现出的组织能力与跨学科视野,田欢被推选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电子科大分会副会长。“当时就想着,要让成电的光学声音传得更远。”他主动联系川大、成都理工的 SPIE 分会负责人,带着团队策划的“三校联谊”活动,从议程设计到嘉宾邀请亲力亲为。那段时间,他常在实验室与筹备会之间两头跑,甚至把文献综述的间隙都用来核对活动流程。最终,这场跨越三校的学术交流会吸引了百余名师生参与,后续他还邀请到业界专家 Manish Tiwari 教授来校作专题讲座,更让不少同学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研究思想。

 2.jpg

田欢组织的三校联谊活动成功举行

  在党建工作的土壤中,田欢的“共生”理念愈发深厚。尽管科研任务繁重,他始终将党建工作视为凝聚团队力量的重要纽带,并把做实验时的细致劲儿带进工作中。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正值疫情时期,他用一场场微党课为师生注入信心,以扎实的工作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他还作为学校选派的学院学生党建代表赴华中科大和武汉大学作交流,分享成电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经验与做法。此外,他还担任了学院研究生党建工作学生负责人,密切联合京东方、西南技物所开展校企党建共建,联动信通、生命、公管等学院党支部开展跨学科交流等,让党建的根系与科研的枝干相互缠绕、共同生长,为“党建引领全面发展”做出了努力。

  从实验室的协作到跨校、跨界的联结,田欢就像田野里的“耕耘者”,在与他人的根系交织中,既滋养了身边的伙伴,也让自己成长为有温度、有情怀的追光者。

科研与生活的平衡共舞者

  在田欢眼中,科研与生活是同一片光谱的不同折射——实验室深夜的灯光与山间清晨的日光并无分野,黑板上推导的公式和脚下丈量山河的足迹,都是生命最本真的注脚。

  对他而言,球场就是“解压舱”,那些跳跃、奔跑与欢呼的瞬间,恰是给紧绷的科研神经松绑的良方。“羽毛球场上,每一次挥拍都是青春热情的释放,每一次跳跃都是对地心引力的挑战。我享受杀球时酣畅淋漓的快感,更珍惜球场上的每一次击掌与欢呼。”田欢说。他曾与同门组队征战学院“三体运动会”,在羽毛球男双赛场拼下“五强”佳绩;也常和其他学院的师生切磋球技,汗水浸透球衣的同时,结识了一群跨学科的朋友。

  除了打羽毛球,田欢还爱好徒步。从青城山的晨雾里读懂“静谧的力量”,在庐山的飞瀑中看见“奔涌的执着”,于峨眉山的云海间领悟“登高的视野”,到玉龙雪山的冰川下触摸“纯粹的坚守”……在山川湖海间,他用脚步丈量山河的尺度,更在登顶的刹那,将科研中遇到的迷茫与困惑,消融在天地的辽阔里,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8.png

田欢在户外徒步中

  “运动,不仅让我拥有强健的体魄,更让我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永不言弃的精神。我相信,积极、坚韧、不放弃——这些从生活里学来的品质,比任何公式都更有力量,将助力我在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勇攀高峰!”田欢表示。

 6.jpg

田欢入选成电杰出学生与胡俊校长合影

  站在“成电杰出学生”的领奖台上,回望六年科研路,田欢早已耕尽迷茫的荒草,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将“追光者”的接力棒传递下去。这方学术原野上,他的故事还在继续。

 

编辑:罗莎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