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的当下,高校课堂将如何被重新定义?面对这一课题,电子科技大学去年6月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专项方案。从通识课到专业核心课,从教学模式到评价体系……一年间,人工智能融入了教学全链条,为传统高校教育掀起智能化变革。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 朱树元:好,接下来我们讲一讲,如何从人类智能拓展到人工智能。
新学期的铃声还未敲响,电子科大的本科生们率先体验到一场教学“升级”——全新改版的人工智能核心通识课即将在2025年秋季新学年亮相。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 朱树元:这门课面向的是所有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同学,所以我们的实践课以零代码、低代码(为原则)。
让人工智能成为通识课程,是电子科大的一次创新探索。课程设计上,汇聚了自动化工程、生命科学等5大学院16位教师的跨学科智慧。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学科教学,专业课堂也焕发新生。离散数学课堂上,学生只需将手写作业拍照上传,几乎同步就能收到详细的评分和分析反馈。这项“魔法”背后,是离散数学教学平台融入人工智能算法的成果。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教授 王庆先:去年我们把大模型接入到(离散数学智能体)平台里面,很好地解决了这个文字和公式混合的识别,准确率到98%以上。目前已经有182个老师在上面注册使用了,(覆盖的)学校的话有100多所。
教学评价体系也正经历重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开发的“银杏智教”系统正在为课堂“画像”。通过视觉大模型精准扫描42项教学特征,已助力200余门课程优化设计,教师反馈率提升40%。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 虞红芳:这套平台它是通过模型,是比较客观的。也可以很快就知道,这门课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情况。
支撑全校智能教育实践的“智慧大脑”,是电子科大信息中心打造的“成电智学”空间。“成电智学”通过提供本地强大算力支撑,丰富的大模型选择,到多样化的AI教学应用一站式服务,深度嵌入了高校教学全流程。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中心教育技术部部长 白龙飞:实现了我们大学教学全环节的一个AI赋能。在课前,我们的老师可以通过AI备课、AI教案等工具实现智能辅助备课,在课中我们的老师可以用AI助教调取教学资源,在课后老师可以使用AI出题、AI组卷来辅助进行课堂测试,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掌握。
“成电智学”已经在今年6月完成开发,2025年秋季学年将全面铺开。新学期开启在即,电子科大“AI+教育”的探索也在不断加码——超200个教改项目落地生根、AI课程体系纵深推进……“成电方案”正为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树立新范式。
网址链接:
https://kscgc.scgchc.com/sctv/h5/v7/newsShare.html?id=1962098850273374210&appUserId=1531697
编辑:刘瑶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