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25年暑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充分发挥光电学科优势,深挖实践育人资源,组织多支团队赴四川省都江堰市、巴中市、康定市,以及甘肃省民勤县、陕西省延安市、山西省柳林县等地,围绕“技术+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AI+文旅”赋能旅游体验提质升级、“专业+支教”助力城乡教育发展、“红色+思政”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等四大核心维度开展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构建“技术落地+基层实践+精神传承”的学科特色型实践育人体系。
“技术+产业”: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
在巴中市恩阳区红岩社区芦笋产业园,“寻光恩阳”本硕博服务团部署自主研发的光纤传感系统,实时监测芦笋生长关键参数,探索利用“AI+云端光伏滴灌系统”提升种植效率。来到临港产业园,服务团成员为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详细讲解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原理,探讨AI在园区管理与生产优化中的应用。
在康定市炉城街道清泉村,“寻光康巴”先锋调研队搭建光电智能农田管理平台监测土壤温湿度,结合AI生成种植建议,使用自研无人机进行农药精准喷洒,降低用药成本超30%,同时搭建农产品销售小程序,实现农户助产增收。在旅游地标康定市西大街,队员们将甘孜特色藏族文化融入街头艺术创作,借助AI为路边石墩绘制特色图案,受到当地居民、来往游客点赞。
在甘肃省民勤县蜜瓜基地,“绿洲守护实践队”参与蜜瓜种植管护,开展直播带货并为农户培训电商运营技巧,单场观看量达2000人次。在红崖山水库防浪堤,队员们创作了生态主题墙绘,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生态守护的“双向奔赴”。
“AI+文旅”:拓展数智旅游新体验
在都江堰灌口街道灌县古城,“逐梦光电人”社会实践团针对古城洪涝隐患,开发本地化AI大模型“i古城”,通过实景拍照标注排水口问题、铅垂线测量危墙倾斜角、自制水位标尺监测江安河水位,结合STM32+Keil嵌入式软件与温湿度传感器搭建防汛预警模型,实现湿度超阈值自动报警并推送信息至网格员。同时升级“i古城”为AI旅游助手,支持语音与视觉交互规划路线,用3D建模复原清代碑记、壁画人物与游客“AR互动”,助力古城文旅活化开发利用。
在国家级科普视听创新应用产业基地——恩阳科普大视界,“寻光恩阳”本硕博服务团展示了量身定制开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小巴”,通过与虚拟形象语音、视觉互动,实现巴中本地红色场馆、旅游景区及恩阳科普大视界智能导览、知识科普等特色功能,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研学旅游新体验。
“专业+支教”:点亮少年儿童前行路
“蜜蜂的家”支教队、银杏青年志愿服务队共17名本硕博学生组成联合志愿服务队,围绕科普教育、作业指导、阅读能力提高等方面,为巴中市恩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办的暑假公益培训班提供志愿服务,并现场展示无人机、机械臂小车等科技产品,宣讲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
“在路上”支教队在山西省柳林县焉哉小学设计科学实验、趣味英语等8类支教课程,累计完成32课时教学,与36名学生建立“一对一”成长陪伴关系,为学生记录“成长手账”,并开展4场“我眼中的世界”主题分享会。
“红色+思政”:筑牢青年报国信念
“延安红色精神实践队”赴西安参观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了解光电尖端成果。在延安杨家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队员们聆听革命事迹,领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与革命精神的深度联结中进一步感悟青年人使命担当。
在恩阳古镇川陕省恩阳县红军经理处旧址,“寻光恩阳”本硕博服务团开展现场研学,重温红四方面军历史。退役士兵队员深情讲授“新时代红色微党课”,结合光电技术在国防、民生领域的应用,强化队员科技报国理想信念。
未来,光电学院将持续深化学科特色型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积极引导青年学子扎实锤炼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新时代新征程的青年实干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编辑:助理编辑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