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丽成电·师德之美】操场深耕四十载, 一生守望桃李芳
——记2024-2025年度“成电立德树人优秀教师”唐照华教授
文:罗莎 学生记者团 刘丹 吴承琪 邹炳瑜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5-10-26 626

  清晨的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银杏大道上晨雾未散,一位头发微霜的老师正缓缓舒展肢体,一招一式练着八段锦。他目光专注,动作舒展,晨光正落在他肩头——这是体育部唐照华教授,40年体育教学生涯里,这样的清晨,早已成为他生活的日常。

 dc963b4bb40b2cb57172393bf1ed2236.jpg

唐照华老师近照

  “体育不只是教技能,是帮学生找到面对生活磨砺的勇气。”网球场上,唐照华弯腰捡起学生打飞的球,语气平和却有力。此时的他,刚结束两小时的网球课,汗水浸透了运动服,却仍耐心地给几名基础薄弱的学生纠正动作。从1985年来到成电任教,这位体育世家出身的教师,用四十年时光,在网球、游泳的训练场,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在国际赛事的赛场,践行着“立德树人”的初心。

体育世家的传承:从“耳濡目染”到“一生坚守”

  唐照华与体育的缘分,始于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是成都体育学院的体操教师,也是中国第一代国际级体操裁判。“初中从贵州回到成都后,常跟着父亲去赛场观摩,看他拿着裁判手册认真记录,那时才懂体育不只是跑跳,还藏着规矩与责任。”唐照华回忆,父亲从未刻意要求他从事体育,但每次赛事结束后,父亲总会和他聊“公平执裁”“尊重对手”,这些话像种子,在他心里生了根。

  1985年,刚从成都体院毕业的唐照华,原本分配去西南财经大学,却因一次偶然的谈话改变了人生选择。“当时体院老主任找我,说成电需要体育老师,问我愿不愿意去。”他笑着说,“那会儿对成电了解不多,就觉得‘能教学生’是件有意义的事,没想到一待就是四十年。”

  初到成电时,学校体育设施还不完善,网球场地只有两块,游泳课要在老旧的泳池里开展。但唐照华没抱怨,反而琢磨着怎么让学生爱上体育。“那时学生多是理工科,对体育兴趣不高,我就从基础动作教起,慢慢来。”他记得有个叫吴梦薇的女生,小时候溺过水,第一次上游泳课因怕水躲在泳池边哭。“我没催她下水,只是每天陪她聊几分钟,教她先练憋气、打水。”三个月后,吴梦薇不仅能游200米,还在课程反馈里写:“唐老师让我知道,战胜恐惧比拿满分更重要。”

  这份耐心,源自他对体育教育的理解:“父亲说过,体育是‘育人’不是‘选才’。不管学生基础好不好,都该有机会感受运动的快乐。”如今,年逾花甲的唐照华,仍保持着根据学生学习进度情况安排周末补课的习惯——十来个学生围着他,有的练网球挥拍,有的问打法技巧,他总能精准指出每个人的问题,语气里满是鼓励。

教学改革的探索:从“传统课堂”到“双轨育人”

  “体育不是应付考试的工具,要成为学生一辈子的伙伴。”这是唐照华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大学体育不该是“蜻蜓点水”,而要帮学生建立“终身锻炼”的意识。为此,他花了十几年时间,推动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教学+社团”的双轨育人路。

 3f07ef32f19a4f0261f3c9c29c33309c.jpg

唐照华在第三届四川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报告会上作报告

 556fdc6399c16d29b8a446218dfa8a98.jpg

五人制足球课程国际交流活动

  2007年,他主持建设四川省精品课程《五人制足球》,成为省内高校体育课程的范本。“那时很多学校的足球课只教射门、传球,我想让课程更实用。”唐照华说,他在课程里加入“战术分析”“团队协作”模块,还组织学生打校内联赛,“看着平时腼腆的学生,在赛场上为队友加油、为进球欢呼,就知道这课没白上。”

 13.jpg

“AI动”体质监测系统介绍

  后来,他又把数字化技术引入体育教学。2018年,他牵头研发的“AI动”体质监测系统上线,学生用手机就能记录课外锻炼数据,老师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体质变化。“有次系统显示,不少学生长跑成绩下滑,我们就调整课程,增加20分钟体能训练,一学期下来合格率提高了15%。”唐照华说,科技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让教育更“懂学生”。

 成电杯2024.png

唐照华指导的学生在2024年电子科技大学“成电杯”网球赛中获奖

  “教学+社团”的模式,更是让不少学生受益。信通学院的张晰元,大一时是网球“小白”,在唐照华的网球课上爱上这项运动,还加入了学校网球协会。“唐老师会在社团活动时来指导,教我们怎么打反手、怎么调整心态。”张晰元说,去年他参加成年杯网球赛,在落后两局的情况下,想起唐老师说的“稳住节奏,每一分都算数。”最终逆转获胜,“现在每天练一小时网球,不仅身体好了,遇到学业压力也更能沉住气。”

  计算机学院的郑波,更是因网球改变了职业方向。“大三去印度实习时,发现当地高层周末打网球,我试着加入,没想到成了高效与国外团队交流的桥梁。”郑波毕业后到浙江移动工作,“唐老师说‘兴趣也能当饭吃’,这句话点醒了我。”

赛场与讲台的担当:从“国际裁判”到“行业智囊”

  在成电师生眼里,唐照华有两个“身份”:讲台前的教师,赛场边的裁判。作为国家排协级裁判员(排球裁判全国最高级别),他曾执裁2008年北京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国运动会等顶级赛事,戴着校徽,他每次都会介绍说:“我是电子科技大学的老师。”

 a9476f6d7df381eaf59a36f4ac23a901.jpg

北京奥运会上执裁的唐照华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英语基础薄弱的唐照华,特意把“我是电子科大教师,来为赛事服务”这句话练了上百遍。“在国际赛场,我不只是裁判,还是成电的‘代言人’。”他记得有次和外国裁判聊天,对方羡慕中国体育教师有稳定的工作条件,“我就跟他们说,我们的学生不仅会打球,还会把体育精神用到学习、工作里,比如我们学校的乒乓球队,曾打败过兄弟院校的专业特长生队伍。”

 23.jpg

唐照华在成都大运会上

24.jpg 

唐照华在全国排超联赛上

  这些赛场经历,也成了他教学的“活教材”。“讲‘团队协作’时,我会给学生看奥运会女排比赛的片段;说‘规则意识’时,就聊执裁时遇到的案例。”唐照华说,学生听得更投入,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也更深。

  除了裁判工作,唐照华还担任全国(教育部)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主任委员。在这些岗位上,他始终带着“成电经验”发声:参与制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时,他提出“大学体育要兼顾体能补差与兴趣培养”;牵头组织四川省体育科学大会时,他把成电的“AI动”系统经验分享给省内高校,“能帮同行少走弯路,这份付出就值。”

四十年的坚守:“学生的健康,是我最大的目标”

  今年教师节,唐照华获评2024-2025年度电子科技大学“成电立德树人优秀教师”。站在颁奖台上,他只说:“其实所做的工作都是做为教师应做的事情,得到学校的表彰,心里还是觉得工作40年仍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留待改进完善。最开心的是看到学生毕业多年后,还会跟我说‘唐老师,我现在还坚持打球’。”

 4.jpg

毕业季唐照华与指导的研究生合影

   近三年,他为本科生讲授网球、游泳两门核心课程,累计授课1024学时,1435人次选学,课程续选率常年保持在60%以上。“学生愿意再选我的课,说明他们真的喜欢。”唐照华说,张晰元从大一开始跟着他学网球,大四保送浙大时特意来赛场看他:“老师,网球让我学会了坚持,这对考研也有帮助。”

 IMG_20251017_160710.jpg

唐照华接受学校新闻中心采访

  如今,唐照华仍在琢磨教学改革:建议学校开设“健康管理课”,帮体重超标、体弱的学生提升体质;想把八段锦融入网球课,让学生感受传统养生的魅力。“国家提‘体育强国’,不是一句口号,要从每个学生的健康抓起。”他常跟学生说,“以后工作拼的不只是知识,还有身体。钟南山院士90岁还坚持锻炼,你们更要珍惜大学时光,把健康当成‘终身课题’。”

  夕阳下的网球场上,唐照华又捡起一个球,递给身边的学生:“再来一次,注意手腕发力。”他的身影在余晖里显得格外温暖——四十年时光,改变了他的头发颜色,却没改变他对体育教育的热爱,没改变他“立德树人”的初心。正如他所说:“只要学生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站在讲台上、赛场上。”


编辑:罗莎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