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1月11日,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做客信雅讲坛,带来题为《中国古代的金属技术与文明演进》的讲座。

“金属的技术何时在中国出现?”“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和西方有哪些不同?”梅建军以问题为引展开讲座。他介绍,在金属早期使用阶段,呈现出“西早东晚”的时间特征,西方贵金、东方崇玉,西方重锻造雕像、东方重范铸礼容器的鲜明差异。在青铜范铸技术体系方面,他追溯了中国青铜冶金术的起源争议与传播路径,指出组合陶范铸造技术的发明推动青铜礼容器持续千年,成为维系礼制的重要物质载体。三星堆青铜器则展现了本土特色与跨区域文化联系的融合。钢铁技术体系部分,他强调中国率先发明生铁技术,通过生铁制范、炒钢、灌钢等十大技术创新,推动铁农具广泛应用,为秦汉帝国兴起奠定物质基础。镍白铜的西传历程中,中国独创的镍白铜17-18世纪传入欧洲后引发仿制热潮,最终“德国银”凭借工业化生产反超,折射出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停滞。他提出,交流与互动是文明演进的核心动力,中国文明在与世界的持续互动中不断发展,展现出地域广阔、文化杂融等显著特征。

整场演讲通过考古发现与科学分析相结合,解答了金属技术起源、区域传播、社会影响等关键问题,为听众呈现了一幅金属技术推动中国古代文明迭代的生动图景。梅建军表示:“中国文明的演进并非在与世隔绝中展开,而是在与世界其它文明的持续交流与互动中实现的。”
主讲人简介:
梅建军,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教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西北大学荣誉教授。Advances in Archaeomaterials主编,《考古学报》、《考古》、《西域研究》、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Archaeometry、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史、科技考古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工作,已出版学术著作4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百余篇。
编辑:刘瑶 / 审核:罗莎 / 发布: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