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丽成电·师德之美】党建科研双轮驱动,十载丹心乐育英才
——记2024-2025年度“成电立德树人优秀教师”张妍宁教授
文:罗莎 学生记者团 董云鹏 图:罗莎 受访者供图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5-11-18 904

  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实验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妍宁的办公桌,藏着她近十年教育生涯的核心密码:党建工作手册与学生大创报告相邻,科研笔记上贴着课程思政设计便签。“大家说我像多线程运行的服务器,其实所有忙碌都围绕一件事——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本领、能担当的报国之才。”朴实的话语,精准概括了张妍宁“党建领航、科教融合、科研育人”的育人实践。

 d81c58dea06e40597b7473fb9a6ad5e0.jpg

英才实验学院党总支书记 张妍宁教授

党建破局:用科研思维激活育人动能

  2018年,刚接手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工党支部书记一职的张妍宁,面临着一个特殊难题:支部八成成员是海归博士,对传统党建学习模式存在疏离感。“科研人讲究逻辑和实效,党建工作也该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推进。”基于这一判断,她创新推出“解析-交叉-融合式”工作法,将政策文件转化为“项目指南”,让党建学习从“被动听”变为“主动用”。

  每周三的“教授午餐会”、每月一次的“潜研畅谈”,成为支部最受欢迎的活动。没有冗长的文件宣读,取而代之的是青年教师在午餐闲暇中交流“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教学”,党员教授与党外同事共话“新能源材料研究如何对接国家战略”。正是在这样轻松的互动中,支委邓光伟老师与同事达成跨学科合作意向,“原本以为党建是额外任务,没想到成了科研合作的‘催化剂’”。

  这种轻松而深刻的互动,让党建从“文件学习”走向“实践赋能”。这份创新实践结出丰硕成果:该支部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仅100个),4名核心成员全部成长为“四青人才”,张妍宁也获评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4.jpg

张妍宁与校立人班同学们在创校校长吴立人雕像前合影

  2023年调任英才实验学院党总支书记后,张妍宁把这套方法升级推广,进一步推进党建和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创新思政课程改革和管理,拓展思政实践育人场域:打造“英咖”师生交流活动之大先生系列,邀请院士与本科生面对面;牵头全国四校荣誉学院联合党建活动,推动学生第一党支部与顺江社区共建科普基地,学生第三党支部对接北大电子学院,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基层实践基地、顶尖高校联动的育人共同体;继承学院传统,以“行走的思政课堂”的形式,带领师生走出教室感悟中华文明,鼓励学生将思政课所学心得以舞台剧的形式表达出来。近三年,学院先后获评五四红旗团委、先进本科生党支部、党团思政标兵等荣誉。

 3.jpg

张妍宁推动打造“英咖”师生交流活动之大先生系列,邀请院士与英才实验学院本科生面对面

(前排左二为邓龙江院士)

  “用科研的心态做党建,不是降低标准,而是精准发力。”张妍宁说,党建从来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在办实事中让师生读懂“党员”二字的分量。

科教融合:让课堂直通科研前沿

  “科研不能只盯着论文指标,更要成为育人的沃土。“张妍宁始终将教学视为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她主讲的“计算材料学”“材料设计与计算”等课程,将晦涩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把“爱科学、爱国家”的育人元素自然融入专业教学。

  在“计算材料学”的课堂上,张妍宁精心设计“理论-模拟-实践”三步教学法。她在课上将理论方法讲解与实际材料设计案例结合,在课下特意安排课题组服务器供学生实操,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材料性能变化让理论知识“落地生根”。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徐双全感慨道:“张老师教导我们许多前沿科学的发现源于基础研究的突破,所以我们可以从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理解入手,逐步去做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积累,为自己后续的科研带来新的亮点。”这种立足基本的模式,使课程成为连接课堂与科研的桥梁。

5.jpg

张妍宁与课题组2025届毕业生合影

  针对本科生培养,张妍宁运用“基础科研贯通式教育”模式。她面向全校开放实验室资源,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构建师生联动体系。在“基于拓扑算法的晶体维度识别”的大创项目中,团队成员从零开始学习相关算法基础知识,英才学院2023级本科生任科吉认为,这种科研启蒙让本科生提前触摸科研脉搏。“我认为她并不像一位老师,更像与我们一起处理问题的同伴,只不过她的经验更加老道。我们遇到问题时她会提出引导式的建议,引发我们的科研思维。”

 6.jpg

2025年第一届全国表界面科学会议上,张妍宁与参会学生代表、在北大读博的英才实验学院学子合影留念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张妍宁说。她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她坚持“三问“原则:问基础、问创新、问应用,引导学生从“学什么”转向“为什么学”和“怎么学”。这种教学理念使她的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更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及教育理念,张妍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基于热爱,“教书育人是一名教师的本分,首先要关注对教育本身的感情,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特点、长处和劣势,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

科研育人:用前沿探索赋能国家需求

  “表/界面电子结构和物性调控”,这个看似晦涩的研究方向,是张妍宁多年深耕的领域,更是她服务国家战略的主战场。她带领团队发展多物理场耦合、跨尺度计算方法,在JACS、Adv. Mater.等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累计被引4000余次,为材料与器件领域的技术突破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2.jpg

张妍宁与课题组师生们在一起

  担任量子物理与光量子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以来,她正在带领伙伴们把实验室建设成为科研和育人新高地。实验室两年建设期内新增国家重点项目6项,引进国家级人才2人,自创的“光量青成”学术交流系列活动已举办20余期,邀请30余位国内外专家开展讲座,让青年学子直击学科前沿。同时面向不同年龄段学生开展物理科普和科幻活动,将“科普-科幻-科研”有机串联。

  截至目前,张妍宁已累计指导研究生近30人,近五年指导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国际学术论文4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5篇。多名研究生获评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研究生党员等荣誉称号,毕业后选择扎根西部高校或进入国防重点单位工作,走出两名“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她本人也获评“优秀博士后合作导师”。

image.png

在张妍宁的引荐下,2020级英才学院本科毕业生刘天驰前往北京大学进行博士深造 

  作为省青马工程、校立人班的班导师,张妍宁还主动对接国内外顶尖高校资源,为学生深造铺路搭桥。2020级英才学院本科毕业生刘天驰在张妍宁的引荐下,前往北京大学进行博士深造。“张老师在对待科研与学术的态度上、如何平衡学生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上给了我很多启发,对我的疑问总是能用特别明白的话讲清楚,让我快速地走出自己的思维困境,积极向上地去面对接下来的挑战。”刘天驰说。

  科研报国的种子,也通过她的言传身教,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她的团队深耕新能源领域,深入研究材料表面电催化机制,助力电化学反应效率提升;瞄准低维信息功能器件原子级制造中的物理机制,探索小分子与材料表面的微观相互作用,为新型功能材料研发和器件性能优化奠定基础。这些服务国家战略的科研实践,让学生深刻理解“科研为民、科技报国”的真谛。

IMG_20251021_113655.jpg

张妍宁接受学校新闻中心专访

  从教十载,张妍宁始终践行“以德立身、以爱育人”的信念,用“授人以渔”的智慧诠释着教育的本质。“教育是慢的艺术,但只要方向正确,终会等到花开。”这既是她对学生的期许,也是她自己教育人生的生动写照。在党建与科研的双轮驱动下,她正培育着一批又一批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成电力量。



编辑:罗莎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