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三全育人】廿八载暖冬传薪火 寒衣礼包情暖学子心
文:李明进、黄蓉 图: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来源:党委学工部 时间:2025-11-20 659

  冬意渐浓,蓉城寒起,电子科技大学“暖冬大礼包”发放活动如期而至。这份延续28年的温情约定,今年再次为近千名家庭经济困难学子送上御寒物资与成长力量。从1997年至今,学校累计为2万余名学子筑起冬日暖墙,用“学生为本”的坚守与“立德树人”的担当,将物资资助升华为精神滋养,让每一个寒冬都因成电温度而温暖。

初心如磐:廿八载传承的育人坚守

  如今,“暖冬大礼包”早已超越单纯的物资发放,成为成电资助育人体系中最具温度的传统名片。自1997年启动以来,活动始终紧跟学子需求迭代升级:从最初的棉被、棉服,拓展到如今涵盖外套、保暖内衣、毛毯、围巾、手套等多元物资的“定制礼包”;从统一派发的粗放模式,优化为自主选款、隐私保障的精准服务。二十八年风雨兼程,变的是物资品类与服务形式,不变的是学校对学子的牵挂与“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受寒”的庄严承诺。

  作为学校精准资助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物质帮扶与精神激励深度融合。学校通过智慧学工平台公众号构建高效通知渠道,提前数月完成需求调研、物资甄选与流程规划,让资助工作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老师表示:“28年的坚持,是成电对教育公平的践行,我们希望每一份礼包都能成为学子逐梦路上的‘温暖铠甲’,让他们在成长中感受到被尊重、被珍视。”

匠心赋能:创新模式让温暖无标签

  今年的“暖冬大礼包”活动,在传承中持续创新,以“隐形资助+个性定制”的模式,让温暖更具人文关怀。活动分“选款登记”与“正式领取”两大环节,100余种款式、颜色的衣物供学子自主挑选,确保兼顾实用性与审美需求。这种“我的暖冬我做主”的模式,彻底打破传统资助的“标签化”困境,让学子在自主选择中收获尊严与归属感。

  为让资助更显温情,学校在细节处下足功夫:学生活动中心的冬日小拱门、吉祥物“资小竹”的温馨陪伴、清晰直观的流程指引,将发放现场打造成充满归属感的“冬日驿站”。工作人员提前整理陈列物资,耐心协助试穿登记;志愿者团队中不乏曾受助的学子,他们以亲身经历传递温暖,让善意在接力中生生不息。无需繁琐申请,无需公开公示,资金与物资通过精准匹配直达学子手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资助方式,正是成电精准资助、隐形资助的生动实践。

image.png

image.png

心声回响:温暖底色上的成长印记

  “通知我去选定衣服款式时,我以为场面会很尴尬,但是到场之后,志愿者们都特别耐心热情,学校也很贴心,衣服款式很多,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身材选择,整个现场的氛围都特别好很暖心。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抵御寒风的温暖,更是学校对每个个体的尊重。”机电学院2024级王同学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学子的心声。来自农村的他,曾因家庭经济压力担心过冬物资,而学校的暖心安排让他彻底卸下顾虑,“这份温暖让我明白,家庭困难不是前行的阻碍,而是学校给予的成长底气,未来我也要加入志愿者队伍,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自动化学院李同学则对礼包中的毛毯印象深刻:“成都的冬天湿冷,这条毛毯不仅暖身更暖心。学校的资助从不是简单的物资给予,而是让我们感受到‘成电是家’的归属感。现在我能更安心地投入科研学习,这份关怀让我坚信,只要努力前行,身后永远有学校的支持。”

外国语学院张同学说:“当知道活动已帮助过两万余名学长学姐时,我突然理解了‘传承’的意义。这份温暖让我懂得感恩,也让我树立了责任意识,未来我想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回馈社会,将成电的善意传递到更多地方。”

image.png

image.png

从物资帮扶到精神赋能,从个体关怀到文化传承,成电“暖冬大礼包”活动用28年诠释了“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面向未来,资助中心将继续深化资助育人改革,让精准资助更有精度、人文关怀更有温度、精神传承更有深度。愿每一份暖冬礼包都能成为学子逐梦路上的力量源泉,愿每一位成电人都能带着这份温暖前行,在人生的征途上书写感恩与担当,让成电的温情传统在薪火相传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编辑:王晓刚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