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1月17日,中国日报社“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在浙江省杭州市落下帷幕。我校参赛队伍由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威、杨晟祺,外国语学院井兴龙、贺辰四位同学组成,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俞博担任参赛团队首席指导老师,外国语学院外语学科竞赛负责人张林华副教授带队参赛。经过多日激烈角逐,李威同学凭借出色表现斩获大学组一等奖,跻身全国前十强,创造了我校学生在该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杨晟祺同学获得三等奖;井兴龙、贺辰同学均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青年组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刷新了青年组的最佳战绩。

中国日报社“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由中国日报社创办于1996年,至今已成功举办30届,是我国最权威的英语演讲赛事之一,是每年5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国际公众演讲比赛”(IPSC)中国区唯一选拔赛,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竞赛目录中的上榜赛事。作为海内外同龄选手相互交流、学习借鉴的展示舞台,“21世纪杯”一直致力于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自创办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在这个舞台上用生动的故事,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对人类发展作出的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
此次大赛吸引了来自全球超过50个国家、2500余所高校的近100万名选手报名参赛,分别参加大学组、青年组、“一带一路”青少年组的比赛。大学组的已备演讲主题为“Living within and beyond the 21st century”,青年组的已备演讲主题为“To improve to be brave”,以“已备演讲+即席演讲+评委提问”的形式进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近400名选手汇聚一堂,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思想与语言交汇融合的盛宴。
比赛中,李威同学以柏拉图的《裴德罗篇》为引,讨论了古希腊人对书写的质疑,并与现代互联网、社交媒体及人工智能的影响相呼应,呈现技术赋能与潜在削弱人类思维的两面性。他将哲学思考、逻辑分析与情感共鸣融合于舞台表现之中,总结出:真正的超越,不仅是生活在21世纪,更是在变革时代中坚守独立思考与人文精神。
在国赛最后一轮全国20强的冠亚季军争夺赛中,李威同学以“桥”为切入点,从杭州街景地图中的桥,延伸至家乡贵州花江峡谷大桥这一世界最高桥,探讨基础设施背后的发展与民生。他谈到,如同桥梁两端等高,唯有平等共情、彼此倾听连接,方能跨越分歧。恰逢比赛30周年,他希望以演讲搭建“理解之桥”,让不同地区、经历的人们在共同故事中相互抵达。
杨晟祺同学以苹果、光束与Z世代青年开篇,串联起从牛顿、爱因斯坦到当代科技的创新脉络,展现21世纪创造力的蓬勃。他指出,在享受iPhone、微信支付与AI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过度依赖科技而丧失独立思考的悖论。他呼吁以勇气走出舒适区,用自己的视角感受世界,善用科技辅助创作,而非被其主导。结尾处,他强调这种勇气将引领我们超越时代的束缚,让人类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升华,激励人们在科技与人性的交汇处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
井兴龙同学通过个人成长经历引入,从“打破沉默”“重建信念”“敢于创新”三个维度,结合二战时期的历史正义、“一带一路”中的国际合作和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绿色创新发展的案例,阐释了“进步即勇气”的主题,呼吁广大青年勇敢踏出第一步,即使处于逆境也要敢于发声、重拾信心,积极拥抱创新与发展的新路径。
贺辰同学从社会观察出发,从“打破沉默惯性”“发声的涟漪效应”“勇气的实践价值”三个维度展开论述。结合“粉发女孩”等网络暴力事件中的选择性失语,揭示了沉默对社会公正的侵蚀,生动诠释了勇敢声音如何从个体行动转化为公共共振,进而催生社会进步,并呼吁青年一代勇于做“第一块涟漪石”,用理性坚定的声音共建更公正的公共空间。

在教务处支持下,外国语学院为此次比赛做了充分的准备,学院学科竞赛团队将充分总结经验,以此次比赛为新的起点,深耕学科竞赛工作,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全力服务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
编辑:王晓刚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